作为风电场场长的武钢站出来,硬是冒着生命危险,一步步攀到23 米高的工作台,用千斤顶顶住刹车,实施人工90 度偏航,避免了损失和事故。正是这种亲历,武钢更加认识到风机质量的重要。1999 年末,金风在酝酿600 kW 风机产业化的同时,也启动了ISO 9001 标准贯标,成为全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中率先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制造商。
武钢说:“提升风机制造质量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改进是必须的常态,关键是要一个为了客户而改进产品质量的真诚态度。”上世纪90 年代末,金风为地处承德的一个项目提供600kW 风机并负责安装调试,由于调试期间的风机故障率较高,致使这个项目没能如期投产。回想当时的情况,武钢坦承:“正是我们的设备质量瑕疵,让客户承受了损失,承担项目任务的客户团队成员也因此被扣掉了全年的奖金。”2000 年春节,武钢和团队是在承德项目现场度过的,除了查找、解决质量问题,还专门带着一个工作组拜访客户,认真听取他们对设备产品的意见,能就地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就地改进的,就带回公司逐项研究,并通过质量改进杜绝同类质量瑕疵在以后的产品中出现。
无疑,金风的质量改进意识提升了金风风机的品质。据一家风能中介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风电市场金风风机质量优势明显。2010 年1 ~ 8 月,金风兆瓦级风机可利用率最低97.6%、最高98.3%,而且金风对于风机故障的响应速度和服务的专业素质深得客户赞赏。
稳定的风机质量不仅保障了客户的利益,也为2009 年金风实现由“风电设备制造商”向“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战略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谈到金风的这一转型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电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告诉《风能》记者:“2005 年,金风制造并安装了我国首台1.2MW 直驱型永磁风电机组,以此为开端,金风在2007 年完成了向直驱技术的转型,这也为金风战略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金风的第一次转型遇到“选择”上的艰难。在制造1.2MW直驱永磁风机以前,金风的主要产品是600kW、750kW风机,该类风机是在引进德国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技术转化和二次开发、集成创新实现产业化的,金风也因此获得了10 项专利权、13 项专利申请权,并形成了适合各类风区的不同轮毂高度、不同叶轮直径的系列化产品设计。而金风研发直驱永磁型兆瓦级风机就意味着在技术路线上金风另辟蹊径,选择上的艰难不言而喻。
兆瓦风机研制是金风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后续能源课题”中的项目。起先,金风研制的目标机型是兆瓦级主动失速型风机,但经过了概念设计、载荷计算等环节以后,他们感到这类机型不是一个好的方向,于是产生了研制其他机型的想法。恰在这时,他们得到了国外研制直驱永磁型风机的信息,这样的机型可以把风机高速运转的部分革命掉,通过电力电子器件实现与电网同步连接。金风一位元老级人物回忆道:“当时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还不很成熟,这是个挑战,但考虑到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趋势,我们认为这个挑战完全可以应对,而且用反应灵活快速的电子装置取代复杂的机械结构可能是发展方向。”
当时,国外也仅仅是研究,并没有成型的直驱永磁样机,这反倒让金风坚定了研制直驱风机的方向。这一想法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可与批准,于是金风把兆瓦级风机研制方向由主动失速型调整为永磁直驱。这项技术来源于金风与德国Vensys 的联合开发,2004 年初开始联合设计,2005 年6 月完成1.2MW 样机的研制,并安装在新疆达坂城风电场。在此后的4 年间,金风完成了直驱永磁风机容量三次升级,先后实现了1.5MW 风机的商业化生产,以及2.5MW、3.0MW 风机的风场试运行检测,按照订单生产的商业化制造已经展开。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0 年9月2 日, 金风召开股东大会, 正式通过将公司原5.0MW风机研制项目容量升级至6.0MW的议案。按计划,金风将于2011 年完成6.0MW 直驱永磁风机的总体设计及零部件详细设计,2012 年6 月前完成首台样机安装。
据摩根士坦利研究报告,直驱风机在海上风电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因为减少的齿轮箱维护成本超过了增加的初始投资成本。由于除去了齿轮箱,直驱风机更加可靠,相比相同级别的带齿轮箱的风机少20% 以上的故障,采用永磁技术更使效率提高3%-5%,尤其在低风速区域此优势更加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知名制造商开始为海上风电市场开发直驱技术。西门子3.6MW 直驱永磁风机下线。GE 风电也开始着眼于直驱技术风机研制。显然,金风引领了这一技术趋势。
技术转型必然引起零部件供应链的再造和优化,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而这也让金风付出了“代价”。2007 年11月,金风与中海油合作在渤海海上建成了中国首个海上风力发电项目(1.5MW),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但金风却没有“精力”和“胆量”为上海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项目提供风机。在局外人看来,金风错失了一次市场增量的机遇,也让热爱或看好金风的业内人士有点郁闷。更郁闷的是,2008 的数据显示,国内市场新增装机容量中,华锐市场份额位居第一,而金风市场份额下滑7 个百分点,位居第二。这是多年来金风第一次落后于国内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