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名家访谈 > 海上风电,他们如是说

海上风电,他们如是说

2010-10-16 来源:《风能杂志》 浏览数:2231

  华锐为东海大桥风电场制造海上3MW机组的时候,有业内专家称之为一件“大胆而有风险”的事情,如今却有众多国内外整机制造商抢占中国海上风电市场。对此您怎么看? 

  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从长远来看,海上风电前景很好,是对整机制造商的挑战,但是,做任何勇敢事情的同时,还要有科学态度。国际上,在2004年前年前,就有Repower公司的5MW海上风电机组,但他们先在陆地试验数年后再下海。海上风电机组讲的是可靠性,不是速度,大部件更换一次所花费的费用,可能就会使投资商的项目变成亏损。快和慢是相对的,先慢后快可能更适应海上风电。

  海上风电开发的风险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发展海上风电就是在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后,在实施步骤上采取了项目试点、特许权招标等方式逐步带动海上风电开发、产业技术升级以及政策法规的完善。这两年,以五大发电集团为首的开发商协同整机商已经在沿海地区展开风电资源的争夺和开发布局;整机制造商已经开始加速推出适应海上风电要求的大功率机型,并在沿海各省进行海上风电产业化布局。从最近沿海各省上报的海上风电发展规划来看,到2015年的规划总量预计可达150口万kW,面对陆地风电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国内风电行业相关各方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海上风电“蓝海”,以期抢占海上风电发展先机。

  东汽总经理张志英:中国未来海上风电前景很好,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海上风电的发展规划,风力发电企业看好海上风电的市场也符合未来市场发展方向,但对海上风电发展中的困难可能估计不足,建议还是先把基础工作做得更好一些,系统地完成试验和试运行考验,分步骤的发展,这样可能更稳妥和科学一些。

  明阳风电总经理王松:中国的风电技术起步较晚,在经验积累上,相比丹麦、德国等国家要落后。国内大部分整机制造和研发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掌握风电机组设计的关键技术,基本都是靠引进国外技术及制造工艺,消化、吸收转化成符合中国国情和地理、气候特征的国产机型。目前,我国风电制造业尚处于消化和吸收阶段,立足陆地、面向海上的发展策略正在成为国内风电行业的新趋势。但海上风电开发的风险比陆上风电要大很多,要有积累经验甚至教训的准备。

  这方面,要积极借鉴海外企业已形成的技术和经验,同时发挥好我们的制造和成本优势,在摸索中前进是非常必要的。

  华仪风电总经理张建新:从提升风电行业设计、制造、运输、吊装、运维及认证技术水平来看,海上风电适度发展很有必要。但是,目前最新测风数据表明,中国海上风能资源远小于预期,因此发展规模和赢利能力还有待验证。海上风电的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直接相关。目前,国内外整机制造商开始制造海上机组,以抢占中国海上风电市场,这可以看作是占领份额后等待国家政策明朗的一种策略。

  湘电风能董事长周健雄:应当说,华锐是国内风电界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企业,他们对市场的敏锐性及胆魄确实值得称道。但实际上,中国风电的发展在当时已经指向了海上,目前的结果应当说是必然的,华锐只是作为执行者,拉开了新一轮竞争的幕布。

  其一,沿海各地“补贴蛋糕”换产业。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面临着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压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各地培育的新经济增长点。其中,借海上风电开发换取本地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已成为沿海各省市的广泛共识,而海上风电开发离不开“补贴蛋糕”的滋养。可以这样讲,我国风电开发是以属地划界、分片开发,地方政府对风能资源拥有很大的支配权。在沿海风电开发高潮迭起、优质风能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场以“优质风场供应”换“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的博弈,正在沿海各省市上演。目前,江苏、广东、上海等沿海省市均已提出把风电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大力招商引资。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圈不住的刘振亚 国家电网非议中“轰然前行”
阅读下文 >> 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总裁李慕松谈企业社会责任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7463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