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说国家电网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包括近来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站、“三网融合”以及物联网的一系列动作,既然国家没有限制它不能做,它也没有违反法律法规,作为企业,如果判断这些新兴市场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为什么不能涉足呢?当然,有评论说了,国家电网是依靠垄断地位在进行扩张,言下之意,它没什么真本事。然而2007年底,国家电网成功赢得菲律宾国家输电网25年特许经营权的竞标,似乎就与其在国内的垄断关系不大,这表明国家电网的经营实力和管理水平是得到认可的。
反过来,我倒是有几分好奇,因为并没有人要求刘振亚做那么多事情,而且反对他做这些事情的声音还异常强烈,他为什么偏要自加压力、“自找苦吃”?何况对他而言,维持现状、安于现状不仅是一种轻松的选择,更是一种安全的选择。以建设特高压工程为例,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规划,我国特高压电网基本形成要到2020年前后,也就是十年之后才收获成果,届时刘振亚估计已经退休;可一旦失败,他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还有一层,国家电网是国有企业,按照刘的同乡兼校友、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的说法,国企老总是“放牛娃”,把牛养得再肥再壮,他也不能把牛杀了或者抱回家,牛始终是国家的――当然,放牛娃的利益也是和牛联系在一起的。那么,难道真像有人批评的那样,刘振亚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电网的既得利益?我想,屁股决定脑袋,刘振亚不可能没有这方面的考虑;然而如果就此把他做任何事的动机都归结为“为了维护垄断利益”,不仅对刘振亚不公平,也低估了他作为一名“企业家”的雄心。
追求卓越
“努力超越,追求卓越”,这是刘振亚为国家电网亲手拟定的“企业精神”,大概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的要求。
从零星的公开资料来看,刘早年的经历大致如下:他生于山东郯城一个干部家庭,父亲在县委组织部工作,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他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失学下乡。1971年他幸运地被招工至山东白杨河电厂当学徒工,三年后经推荐参加考试,并进入山东工学院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两年,于1979年调回临沂电业局工作。在那里,他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干起,再到专业工程师,然后是科长、副局长、局长。1992年升任山东省电力局副局长。三年后的1995年,43岁的他成为山东省电力局历任中最年轻的局长。尽管几乎没有细节可供展开,但我们至少可以确定一点:刘振亚在电力系统工作了一辈子,并且是从最底层一步步登上顶峰的。
到了主政山东电力时期,刘已充分显示出他的强硬作风和超凡能力。三年内他就使企业资产翻了一番,解决了全省的“缺电”问题,仅1996年就融资20多亿元,建成投产发电机组163万千瓦,并在当年2月实现全省“户户通电”,比全国早了整整十年。山东电力成为全国电力系统的一面旗帜。同时,他的大手笔改革也引来了颇多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