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企业专访 > “对话企业领导人”系列专访|邵安仓:唯有过硬质量,才能打造风电优质品牌

“对话企业领导人”系列专访|邵安仓:唯有过硬质量,才能打造风电优质品牌

2025-08-14 来源:风能专委会CWEA作者:王芳 浏览数:13

近日,盘古智能董事长邵安仓在接受《风能》专访时畅谈了对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看法。

作为中国风电润滑系统领域的领军企业,青岛盘古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盘古智能”)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行业新锐到全球重要供应商的蜕变。公司产品已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营收占比超过25%。面对风电行业的挑战,盘古智能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近日,盘古智能董事长邵安仓在接受《风能》专访时畅谈了对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看法。

邵安仓认为:

·中国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让我们有了底气和豪情,中国制造业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有未来。

·风电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回归初心:整机企业和配套企业都要沉下心打磨产品,夯实基础技术。

·民族品牌国际化不仅需要产品硬实力,更要构建全球化的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

以下为采访实录:

《风能》:作为中国风电润滑系统领域的领军企业,盘古智能确立了怎样的品牌梦想?在全球化竞争中,盘古智能又是如何定位的?

邵安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并强调“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强做大民族品牌”。产品的品质与口碑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的规范化经营是品牌的基础。盘古智能从注册商标的那一刻起就立志要打造一个让全球华人骄傲的民族品牌,当初选择“盘古”这个名称,就有这样的初衷。

盘古智能期望实现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跨越。我们认为,盘古智能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我们既要有国际化品质,又要有民族情结。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在这些细分领域都能做强做精,拥有超前竞争力的时候,中国一定会成为制造业强国。企业有竞争力,国家就有竞争力。

盘古智能是风电制造板块的配套企业,2024年新增服务风电机组超过8000台,产品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营收超过了25%,这标志着我们的产品品质与服务能力已获得全球客户的广泛认可,为中国制造赢得了国际声誉。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海外投资布局。2024年,盘古智能欧洲全资子公司——荷兰公司投入运营,吸引了欧洲顶尖人才加盟,为开拓国际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让我们有了底气和豪情,中国制造业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有未来。

《风能》:当前,风电行业价格竞争持续向供应链传导。盘古智能长期以来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是如何平衡好短期生存压力与长期技术创新投入的?

邵安仓:中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残酷。近些年,价格竞争从整机企业向供应链传递,导致供应链利润迅速下滑。我们供应国内的很多产品已经处于亏损边缘,这是非常不健康的。一些劣质产品配套进来,未来几年行业或许需要为此埋单。激烈的竞争导致不少企业一味追求低成本扩张,而忽略了充分挖掘新材料、新技术开发方面的空间,这是不可持续的。

作为深耕风电行业多年的企业,我们深刻体会到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长期主义的研发投入。行业存在的浮躁现象一度令人担忧,比如,简单通过放大机组尺寸来追求短期效益,最终导致密封圈、轴承、叶片等核心部件频繁出问题。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看似节省了研发成本,实则要付出更大的维修代价,处理质量问题的损失是预防损失的十倍,甚至上百倍。这个行业是不允许犯错误的,谁犯错误谁要埋单,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风能》:如何推动行业从“低价竞争”转向“技术竞争”和“品牌竞争”?

邵安仓:行业健康发展离不开良性的竞争机制。建议设立产品准入门槛和最低限价,通过评价配置水平和可靠性实现公平竞争,谁的机组能给投资者创造高收益,谁就中标,从而真正实现优胜劣汰。而不是陷入无底线的“价格战”,一味压榨供应链成本,这最终只会导致技术停滞和质量滑坡。

实践表明,风电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回归初心:整机企业和配套企业都要沉下心打磨产品,夯实基础技术,该投入的研发费用不能省,该做的验证不能少。只有坚持这样的发展理念,才能避免重蹈过去粗放发展的覆辙,真正推动中国风电技术领跑全球。

《风能》:作为民营企业,能够在技术创新中持续进行大量投入,您的底气是什么?

邵安仓:过去两年半,盘古智能持续加大创新投入,设备投入1亿多元,研发投入占比从4.2%提升到7.2%左右。

底气从何而来?首先,是基于我们对风电行业的深刻理解和长期积累。作为深耕行业多年的专业团队,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当前风电设备存在的技术瓶颈和痛点。特别是随着机组大型化趋势的加快,单纯电传动系统在可靠性方面面临的挑战日益凸显。

其次,我们预见到液压技术在未来风电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大量的技术调研和市场分析,我们判断液压系统在大型机组中的应用将成为必然趋势。这种前瞻性的判断促使我们决定提前布局,抢占技术制高点。

再次,我们充分评估了投入产出的可行性。虽然研发投入巨大,但我们相信通过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溢价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完全能够实现投资的良性回报。特别是在海上风电等高端市场,客户对可靠性的重视程度更高,愿意为优质解决方案支付合理溢价。

最后,我们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和成熟的产业化能力。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双轨制人才战略,配合股权激励等长效机制,确保研发团队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实际上,研发有风险,投入在短期内出现亏损是很正常的。然而,对行业有用的事情,必须有人来做。这不仅是一种考验,也需要勇气,更需要使命和责任担当。为了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持续提升产品品质,我们必须坚持投入,制造出硬核的产品。

《风能》:目前,风电机组的润滑、液压系统技术面临着哪些难题?

邵安仓:风电机组润滑系统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在极端工况下,系统不仅要承受超高压的载荷冲击,还需满足大流量的输送需求。更关键的是,风电设备往往需要在温差近100℃的恶劣环境中稳定运行,这对油液粘度和系统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特别是在西北风沙区等特殊环境,系统的密封性能更要经受严峻考验。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充分发挥了企业在精密加工方面的优势,通过提升阀类等核心零部件的加工精度,从根本上保障了系统的可靠性。

液压系统在风电领域有着独特的场景要求,即便是国际顶尖的工业液压产品,如果直接将其移植到风电领域,也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比如,我们曾采用德国某知名品牌的工业用泵,虽然其在造纸行业表现优异,但在风电工况下却频频出现问题。有的产品在单独试用时没有出现问题,但一旦批量生产,其一致性问题就暴露出来。对于风电液压系统,必须进行针对性开发。因此,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基于对风电行业的深刻理解,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发验证体系——从前期台架测试到样机验证,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通过长时间的运行,反复进行优化。

在风电行业,中国在液压系统、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上与维斯塔斯、西门子等国际巨头仍存在明显差距。对此,我在参加国际行业展会时感受颇深。当我问及成本问题时,对方回答,“产品的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成本。”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值得行业深思。

《风能》:液压系统未来的市场前景如何?

邵安仓:风电行业正迎来技术路线的重要变革期。在变桨与偏航系统领域,液压技术正在经历一场由中国企业引领的创新革命。

长期以来,液压系统在风电领域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虽然其功率密度可达电动系统的十倍,且具备优异的抗冲击性能,但漏油风险和高成本问题始终制约着其大规模应用。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以盘古智能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系统级创新,不仅解决了传统痛点,更开创性地拓展了液压技术的应用边界。

在变桨系统方面,创新的集成化设计将液压站整体内置轮毂,配合独特的旋转油箱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液压系统的工程实现方式。这种设计不仅大幅提升了可靠性,更实现了与电动变桨系统的成本可比性。值得注意的是,其基于液压特性的精确控制能力,使得桨距角控制精度达到±0.1°,显著提升了发电质量。

偏航系统的创新则更具突破性。通过液压系统的独特物理特性,实现了多马达的自动均衡出力和无源对风功能。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电动偏航长期存在的偏载问题,更在台风等极端工况下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优势。

当前,随着海上风电机组向着15MW+级别发展,这对核心系统的功率密度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液压技术的独特价值正被重新发现。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不仅改变了国际厂商占主导的竞争格局,更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液压技术很可能在大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中率先实现批量应用。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融合,新一代液压系统将兼具高功率密度和智能化优势,成为支撑风电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柱。这场由液压技术创新引领的变革,正在为中国风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标签:

风电
阅读上文 >> 张树伟:正负号、量级与重要性——再谈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电价影响
阅读下文 >> 暂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32254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