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周刊:当年写在便签条上的规划已经成为现实,您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吗?
张传卫:我认为我还不算成功,只是向着我们既定的方向做事,第一步已经走出来了。现在越走越难,几亿到一百亿是一个跳跃,但是到一百亿以后,是个大企业、国际公众公司以后,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再上一千亿,对人的视野、思维和文化都要求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开的是大船,如果驾驭的是一个帆船是很简单的,翻了也淹不死人。但是大船是有吃水深度的,驾驭的难度增大了,遇到的困难也将更多。
赢周刊:明阳风电是纽交所的上市公司,您如何看待中国概念股最近在美股市场遭遇的信任危机?
张传卫:其实这是一个机会。确实,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的时候还没完全准备好,包括内控体系、公众公司的运营机制是否适合美国资本市场的要求,因此出了一些问题。但是机遇在于,真正好的公司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里,是不会被淹没的。最近几天,公司股价都在持续回升,我跟投资者讲,你泼洗澡水不能把盆里的孩子也泼了,尽管中国企业有一些问题,但作为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排斥一个国家的上市公众公司,这是不合适的。没有中国企业的美国市场还算得上国际化吗?
赢周刊:尽管如此,明阳的股价也因此受到波及。
张传卫:资本市场有它的运营规则,有不能正确地反映公司的运营基本面、不能体现公司价值的时候,价格和价值有背离的时候,但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是健全的、理性的资本市场,两者通常会重合,最终还是会回归理性。
不进入前五已没有机会
赢周刊:业内有一种说法,认为目前中国的风电产能已经过剩,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张传卫:说这些话是不够科学、严谨的,产能过剩,是指技术已经落后了的产品还在生产。现在发改委还在鼓励创新、支持产能发展,我们的兆瓦机才刚刚下线,产业链还没有国产化,海上风机也还没有出来,怎能说过剩呢?
就好像汽车一样,如果现在还生产老夏利、老桑塔纳肯定是过剩的,但新的、好的型号的汽车也在脱销。我们缺的是高端的、终端的、真正能够适应国内发展需要的风电。风电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信息充分流动的情况下,什么样的说法都会有。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个行业在快速发展。
赢周刊:不久前国家取消了“风电制造业专项资金”补贴,对中小型的风电企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张传卫:这个补贴是很少的,我们拿了一点都没在意。对于刚起步的企业来说,现在已经没机会了,甚至可以说,现在没有进入前五,甚至没有上市的公司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这个市场的订单已经高度集中化、风机大型化。很多高端产业都是如此,开始一哄而上,做到最后,80%的份额被前三四家占有。所有产业都是这样,一开始混战,然后洗牌,资源重组,最后高度集中。
中山仍是产业链的关键点
赢周刊:明阳风电在今年1月正式签约中山基地项目,该项目投资超过70多亿元,中山基地在阳明风电的整个产业链里扮演什么角色?
张传卫:中山基地项目将系统建成6大生产基地,形成涵盖1.5兆瓦到6兆瓦风机整机及叶片、风光储一体化、碳纤维、储能电池、风机控制系统、集团总部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等子项目的国际知名大功率风机生产基地。是“高端产业链”上游的环节,是整个产业集群建设的关键点。
赢周刊:为什么会再次选择中山?
张传卫:明阳的总部在这里,在广东已经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的支持。另外,我们能够把一个小企业做到这么大,中山还是有与别的地区不同的文化,有独特的产业氛围和人文氛围。在交通、信息和资源聚集方面,中山还是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我们布局全国,但是广东的地位不能取代,会一直根植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