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看资讯 >其他消息 > “巨无霸”风电机组助力“双碳”目标

“巨无霸”风电机组助力“双碳”目标

2025-10-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 浏览数:139

这些矗立在茫茫戈壁中的风电机组,正书写着中国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在广袤无垠的荒漠之中,“站立着”一排排百米高的白色“巨人”,它们挥舞着长达百米的叶片,将自然之力转化为清洁的绿色电能。这些矗立在茫茫戈壁中的风电机组,正书写着中国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技术突破

陆上风电进入10MW新时代

2024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沙戈荒10MW陆上风电机组完成首秀,标志着全球陆上最大商业化运行风电机组正式投运。这一突破性成果,代表了我国在风电装备制造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

图片来源:运达能源科技集团

该机组专门针对沙漠、戈壁、荒漠地区特殊环境设计,搭载直径230米超大型风轮,扫风面积超过4.2万平方米。这一尺度相当于6架C919客机首尾相连,其巨大的扫风面积带来了发电效率的显著提升。通过自主研发的碳纤维叶片与创新气动外形设计,整机捕风效率与发电性能提升10%-15%,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满足约8500户家庭用电需求。

在可靠性方面,机组通过先进的冷却与防凝露设计,实现了恶劣气候下的高可靠运行,具备-40℃至45℃的超宽温域适应能力。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沙戈荒地区极端温差对设备稳定性的挑战,确保了机组在严酷环境下的长期稳定运行。

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单机性能上,更体现在整体系统解决方案的突破上。面对超大叶轮面内风速分布不均衡、复杂环境载荷适应、超大型部件运输限制等行业共性难题,研发团队通过整机系统优化设计,成功突破了现有风电技术边界。机组采用整机—塔筒—基础一体化设计技术,总体经济性更优;塔身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安全性及可靠性更高;构件小型化并采用干式连接技术,大幅提升了生产及安装效率。

在智能化方面,新一代10MW机组具备全域感知、自学习、自适应、自调整、协同决策等先进功能,可实现在单机、场站、场群等多层级的智能化应用。同时搭载的智能运维系统,实现了风电大部件状态可预测、整机寿命可管理、零部件故障可远程诊断的智能健康管理,真正做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长效监控”。

图片来源:“内蒙古能源集团”公众号

建设答卷

工程实践的绿色创新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域上,多个大型风电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内蒙古能源乌拉特中旗150万千瓦风储基地项目作为首批规模化采用10MW风电机组的代表性工程,共安装150台10MW风电机组,构成了当前国内最大的陆上风电矩阵。该项目全容量投运后,预计每年可发电54.4亿度,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约16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98万吨,环保效益相当于种植了数千万棵树木。

图片来源:“乌拉特中旗发布”公众号

这些耸立在草原上的风电机组在工程实践上实现了多项创新突破。机组创新性采用箱变侧置技术,优化了载荷分布;使用强度更优的双轴承设计,让传动链运行更加稳定可靠,整机重量减轻5%以上。同时,机组采用全碳纤维叶片,叶片根部直径达3.6米,叶根承载力提升26%以上。运行时叶尖离塔筒距离增加12%以上,显著提升了运行安全性。机组配备的1.7米主轴承,在宽度和厚度上都具备明显优势,承载力提升20%以上,整体安全性能得到全面提升。

在新疆天山北麓的戈壁滩上,另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同样引人注目。这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极寒与酷暑轮番肆虐,常年伴有六级以上大风,最大瞬时风速达34.4米/秒,直逼12至13级台风烈度。面对如此苛刻的建设条件,项目团队展现出卓越的工程管理能力。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建设团队按照全链协同、就近总装原则,建立了完善的生产保障体系。面对紧迫工期和高质量要求,项目团队建立了首台问题收集机制,从工艺文件、技术方案、零部件供应等环节统筹协调,系统识别和解决生产过程问题,为后续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精益生产管理,实现轮毂产线布局优化,生产效率提升30%;通过现场标准化管理,全方位打造高效安全生产环境。

在吊装作业环节,项目采用整体吊装的先进施工工艺。吊装作业开启后,塔筒及机舱吊装、风轮系统地面拼装等工序紧密衔接,一气呵成。随着直径超200米的风轮系统在118米高空与机舱精准对接,一台台10MW机组陆续在这片戈壁荒滩上扎根立足。截至目前,项目多个作业面持续施工,已完成大部分机组吊装任务。为加快项目并网发电,项目团队已提前完成多台机组的静态调试工作,待送电后将第一时间完成设备并网调试。

这些大型风电项目的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我国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基本建成投产,装机规模超9000万千瓦。曾经的“不毛之地”正在蜕变为重要的“能源绿洲”,为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强劲动力。

产业展望

绿色能源的未来图景

10MW风电机组的规模化应用,标志着我国陆上风电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技术研发到工程实践,从单机示范到基地化开发,中国风电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单机容量的提升,更体现在全产业链的协同进步。

在设备研制方面,我国风电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创新体系。当前,10MW风电机组已成为陆上风电市场的主流机型,但其并不是技术进步的终点。研发机构已经启动了更大容量风电机组的研制工作。16MW沙戈荒大功率风电机组的相关研究已被纳入省级科技计划,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大创新示范工程。通过海陆共用技术策略,陆上风电机组的主流单机容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叶片作为风电机组的关键部件,其技术发展同样日新月异。今年以来,131米陆上风电叶片成功下线,创造了最长陆上风电叶片的世界纪录。这一突破性成果将应用于新一代大容量风电机组。与此同时,专门为10MW机组配套的百米级叶片也已实现规模化量产,标志着我国在风电叶片设计和制造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风电叶片技术正在向超300米风轮直径迈进,这将为下一代超大容量风电机组的开发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机组大型化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单机容量的不断提升,风电机组的运输、安装、运维等环节都需要相应的技术创新。叶片的模块化设计、塔筒的分段运输、现场组装工艺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同时,大容量机组对电网接入和消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电网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

从社会效益来看,沙戈荒地区风电基地的大规模开发,不仅为东部地区提供了清洁电力,也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新疆为例,当地风电产业链的完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促进了就业和技术进步。风电场的建设还带动了当地基础设施改善,为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环境效益方面,这些大型风电基地的建成投运,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以蒙西地区到重庆的输电通道为例,项目投运后,电能仅需0.007秒就可抵达2260公里外的受端换流站,进而满足沿线地区的用电需求。这种跨区域的清洁能源输送,不仅优化了能源资源配置,也为大气环境改善作出了直接贡献。

它们不仅是清洁电力的生产者,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从沙漠戈壁到辽阔草原,从西北边陲到东南沿海,清洁的风电正在跨越千山万水,点亮万家灯火,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着重要力量。


标签:

风电
阅读上文 >> 贵港百花山风电场:风电集群强电网绿色效能促发展
阅读下文 >> 17亿,亨通光电中标丹东百万千瓦级风电项目!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news/show.php?itemid=81693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