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从战略共识迈向全面行动的关键阶段,风电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结构重塑的核心力量。但产业前行之路并非坦途,多维度挑战与系统性制约持续显现。在此背景下,构建安全、协同且富有韧性的风电供应链,不仅关乎风电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牵动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与能源安全的未来格局。
2025年10月20日,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圆桌对话现场气氛热烈。作为全球风电领域思想碰撞的核心场域,对话以“构建韧性产业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为主题,国际风电权威机构代表与中国领军企业掌舵者齐聚一堂,为推动建立更加稳定、包容的全球风电产业生态提供专业洞见。
全局扫描 解析全球风电投资新格局

彭博新能源财经全球风电研究主管奥利弗·梅特卡夫
彭博新能源财经全球风电研究主管奥利弗·梅特卡夫以“在全球范围内加快风电投资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破题,展开了此次圆桌对话的引导发言。
他以翔实的数据勾勒出当前全球风电投资所呈现的“矛盾图景”——全球能源转型投资规模去年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但结构性、区域性失衡日益明显。从投资结构看,交通与部分能源领域成为增长主力,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储能等关键技术投资却出现放缓;从区域看,“快速奔跑者与缓慢前行者并存”的发展态势日益明显,美洲市场低速发展、欧洲投资甚至出现缩减,各地进展差距持续拉大。
基于对全球风电市场的深度洞察,梅特卡夫系统性地指出了当前风电投资所面临的六大挑战。
融资成本攀升制约项目可行性。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融资成本的大幅上升导致风电项目总成本增加约40%,对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构成了严峻挑战。成本的飙升对海上风电领域的影响尤为显著,成为制约该领域投资的关键因素。
监管摩擦拖累项目推进。在政策与监管方面,许可流程繁琐、并网日期滞后等摩擦问题,正不断对风能项目储备与推进造成制约。当前不同国家的陆上风电项目平均开发周期差异显著,中国、印度、德国等国家的开发周期相对较短,而澳大利亚的陆上风电项目开发需耗时12年,是开发周期最长的国家之一。
制造端东西方竞争力差距扩大。面对中国风电机组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西方制造商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通过提高售价来维持利润率,但这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承压明显。反观中国整机商,虽然以低价赢得了市场份额,但也不得不面对自身利润空间被压缩的挑战。
需求侧存在“赤字”风险。梅特卡夫以曾被寄予厚望的绿氢产业为例,提出其本应是未来消纳巨量风电的关键领域,但目前高达94%的项目仍停留在规划阶段。他提醒,若这类潜在需求无法及时兑现,可能意味着未来风电装机将失去一个重要的增长引擎。
贸易政策变化加剧产业链压力。贸易政策变化持续带来挑战,部分市场对本地化含量提出明确要求,并在风电部件领域实施新的进口政策。这反映了地缘政治对产业链的深刻影响,以及全球产业在新形势下寻求再平衡的努力。
技术大型化竞赛伴随风险隐忧。中国风电机组尺寸虽领跑全球,但风机大型化竞赛背后潜藏隐患。梅特卡夫强调,“风力发电机组并非总是越大越好”,面对快速的创新竞赛,必须在效率提升与可靠性及运维成本之间找到平衡。
尽管以上问题错综复杂,梅特卡夫对行业前景始终保持乐观。他总结道,问题都会有解决方案,通过针对性的政策改革和共同的行动,风电产业的长期增长机遇依然明确。
圆桌聚智 共探产业链提韧之道

嘉宾交流环节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李俊峰,全球可再生能源联盟(GRA)主席、全球风能理事会CEO Ben Backwell两位行业资深人士共同主持。与会嘉宾围绕产业链韧性及协同发展等共同关切,展开深度对话,碰撞出诸多真知灼见。
全球风能理事会副CEO Rebecca Williams:
强化国际合作,推动风电产业全球协同
作为全球风能行业权威组织代表,Williams从全球维度阐述了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机遇。她指出,风能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广泛部署,能够为超过5亿人提供电力,且陆上风能已成为造价最低的能源选择之一。从多个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进展可以看出,风能在推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中心作用已成共识,完全有能力在这一进程中迎来更大发展机会。
Williams也坦言,这些未来发展潜力的释放,亟需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来支撑。她提及不久前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组织的会议,该会议汇聚了部分亚太国家与全球著名企业共同探讨应对行业挑战的协作方案。她观察到,各国展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特别是希望借鉴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漂浮式风电技术等经验。
基于这些观察,Williams呼吁各国加强经验分享与技术交流,共同推动《巴黎协定》及各国NDC目标的实现。她强调,在当前能源转型背景下,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全球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各国应保持开放态度,通过深化合作推动全球风电产业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能源与材料中心行业生态系统转型全球负责人Jörgen Sandström:
风电产业明亟须建立系统韧性,政府需引领破局
Sandström肯定了多国提出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增至三倍”目标所带来的重大机遇,同时也严肃指出,当前全球变暖轨迹与《巴黎协定》1.5°C温控目标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他认为,这些机遇和挑战将为风电行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当前产业的发展模式仍难以支撑这一愿景。
他剖析了两个核心症结:一是高度集中的产能布局——全球86%的风电组件源于三大制造国,这虽是规模及效率的体现,却也构成了系统性脆弱;二是与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特性不匹配的消纳设施建设现状,暴露出产业“有规模、无韧性”的短板。
Sandström强调,这些问题共同指向一个结论:产业的核心短板在于韧性不足。他主张,全球风电产业亟需从“规模扩张”转向“系统韧性构建”,并呼吁政府应在其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一方面简化审批流程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绿色公共采购为绿钢、绿铝等产品创造确定性需求。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全球业务总裁、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张启应:
提升审批效率,构建更加包容的全球供应链
张启应指出,当前制约风电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非技术瓶颈,而是制度性障碍,其中审批效率问题尤为突出。
他以具体数据说明审批周期与碳中和目标的时间窗口严重不匹配。澳大利亚需要12年、英国需要8年完成项目开发,这种效率显然无法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需求。他进一步指出,AI竞争核心依赖绿色电力支撑,若因产地壁垒等错失绿色能源普及机遇将得不偿失。
基于这些判断,张启应呼吁各国应构建更加包容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他强调,应该摒弃“产地之争”,将关注点回归到气候共识本身。各国应坚守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承诺,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看待全球产业链分工,通过加强协作加速绿色转型,为AI时代筑牢能源根基。
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棋:
以“投资+设备+施工”全链方案,开拓新兴市场
陈棋指出,当前全球风电装机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态势,中国贡献了全球70%的新增装机,而许多新兴市场尚待开发,这需要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他结合运达出海中东市场的实践,阐释了“中国方案”的竞争力内核。中国企业能够迅速取代国外OEM厂商成为市场主力,靠的不仅仅是设备优势,更是“投资+设备+施工”的全链条解决方案。这种创新模式能够显著降低平准化度电成本,更好地满足当地政府和企业需求。
基于对全球市场的全面观察,陈棋指出,拉美、非洲等区域正处于“从无到有”的能源普及阶段。随着绿电成本的持续下降,这些新兴市场未来空间非常广阔,而中国企业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优势有望在这些市场复制成功,实现从市场破局到规模拓展的跨越。
中广核能源国际公司助理总裁王暾:
以本地化融合实现国际化深耕,构建共生型产业生态
基于18个国家、13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投资开发和运维经验,王暾分享了其对国际化发展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巴西PNN项目和老挝市场的实际案例,阐释了综合性解决方案在国际化实践中的重要性,强调国际化不仅仅是装备输出,而是需要构建全方位的合作体系。
王暾提出了推动国际化深入发展的三项具体倡议。企业应成为产业行动示范者,以实际行动促成与合作伙伴的共鸣;国内绿色资金随企业一起“走出去”,推动气候目标从纸面变为现实;与项目属地及合作伙伴共享经验,通过联合培养向本地员工传授标准与技术。
他强调,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需要摒弃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思维,要全面落实属地化及ESG责任,以合规与共享赢得当地支持。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志刚:
以多元解决方案适配市场需求,构建“联合体价值”实现本地化扎根
曹志刚基于对全球市场的深入观察,提出当前风电市场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发电企业继续追求的“最优平准化度电成本”,工商业用户迫切需要“风光储一体化”的零碳园区解决方案,而前沿领域则积极探索“风电到绿氢/绿氨”的能源转化路径。这要求产业链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输出。
他指出,面对需求端的显著变化,企业必须改变价值提供方式,从设备供应商向零碳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通过构建综合服务体系来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曹志刚进一步道出了国际化发展的成功本质。他指出,“我们谈国际化,当地要的是本地化”,企业必须与本土伙伴构建“联合体价值”,实现技术、人才、供应链的深度本地化,才能在国际市场真正扎根。
远景能源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总裁娄益民:
完成国际化“三级跳”,以技术标准推动构建全球协同网络
娄益民分享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实践路径。风电企业国际化需完成“三级跳”:从产品出口到全链条能力出海,再到技术标准输出。这一演进是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和竞争力持续提升的体现。
他以远景能源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参与IEC标准制定为例指出:将中国经过大规模项目验证的知识和技术沉淀为国际标准,成为全球产业链协同的“通用语言”,其影响力远超产品出口本身。
娄益民进一步指出,与具有垄断属性的化石能源不同,风、光资源遍布全球。通过标准输出构建“去中心化”的能源网络,能使各国都能基于自身资源实现能源转型,这将是风电产业对构建全球能源公平的重要贡献。
御风而行者,不以山海为远。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壮阔征程中,这场风电领袖对话凝聚的共识与智慧,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参考。以韧性为基、以协同为翼,风电产业必将驶向更具确定性、包容性与生命力的未来!
手机浏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