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共同挑战,风电产业的国际合作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破解全球能源困局、加速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这一合作正超越简单的设备贸易,在技术研发、资本流动与人才培养等更深维度上紧密协同,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全球力量。
在刚刚落幕的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上,来自苏格兰、土耳其、丹麦等国的政策制定者与中国领军企业高管齐聚一堂,共同擘画出一幅从“单打独斗”到“全球共舞”的产业新图景。


机制创新:跨国合作的制度基石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正通过创新的政策工具,为风电产业国际合作铺设制度基础。这些政策不仅为本国清洁能源发展指明方向,更为国际企业参与当地市场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苏格兰国际发展局投资部中国区总监赵莉透露,政府设定了到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并推出了差价合约(CFD)和清洁产业奖励(CIB)等政策工具以推动脱碳进程。“第七轮CFD拍卖将合同补贴期限从原来的15年延长至20年,同时放宽了固定式海上风电项目的规划许可标准,降低了项目申报门槛。”赵莉表示,“这一调整为开发商提供了更长期限的收益保障,预计将推动更大规模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发。”
与此同时,横跨欧亚的土耳其则展现了新兴市场的独特魅力。土耳其政府要求,风电设备本地化率需达到55%,旨在推动能源技术本地化,并促进本土产业链发展。土耳其总统府投资与金融局化学与能源团队负责人哈伦·科克萨尔介绍,土耳其具备庞大的市场和良好的绿色能源基础。“我们是欧洲第三大电力消费国,计划到2035年将太阳能和风能的装机容量提升至120 GW,”科克萨尔说,“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将吸引高达数百亿美元的投资。”
作为风电产业的“老牌劲旅”,丹麦的经验尤为值得关注。丹麦拥有经验丰富且高度成熟的风电产业价值链,涵盖了从主要整机制造商到供应链各环节的众多企业,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丹麦投资促进局特别顾问Peder Bo Sorensen分享道:“丹麦的电力消费中,风能占比达到56%,这证明了风电在主流能源体系中的可行性。”尽管面临成本等挑战,丹麦仍致力于兑现长期减排承诺,并对海上风电的未来发展抱有信心,已在北海和波罗的海规划了长期的海上风电项目。
从苏格兰的长期激励,到土耳其的本土化培育,再到丹麦的成熟生态,一个清晰的共识已然浮现:稳定、透明且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框架,是吸引全球资本与技术、推动风电产业国际合作的基石,其核心都在于为跨国合作构建长期稳定的预期。正是这些植根于各国的制度性努力,共同为全球风电产业编织了一张跨越国界的信任网络,让深度协同与合作成为可能。
模式转型: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在各国政策框架日益明晰的基础上,中国风电企业的出海战略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从初期的设备出口,到如今的本地化运营和生态共建,中国企业正以更加成熟的姿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中国企业的优势不应仅停留在成本层面,当我们实施本地化生产后,成本优势将被稀释,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整体解决方案和风险承担能力。”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海外战略投资副总裁&英国首席执行官王浩宇直言不讳地指出传统认知里的误区。这一观点也体现在明阳在欧洲的策略里——通过更大容量风机等创新技术,帮助当地降低平准化度电成本,实现与当地市场的共赢。
10月12日,明阳智能公告称,公司拟在苏格兰建设英国首个全产业链一体化风电机组制造基地,预计投资总额为15亿英镑,折合人民币约为142亿元,将用于建设海上与漂浮式风电机组制造工厂。在这142亿元投资的背后,明阳智能看中的不仅是英国市场,更是整个欧洲乃至全球海上风电的未来。
三一重能海外营销公司副总经理许岳剑则进一步阐述了“属地化经营”的五维战略,展现了系统的全球化思路。“从中亚到东南亚,从非洲到拉美,在这些‘类中国’市场,新能源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徐岳剑介绍,“我们要从单纯的设备供应商转变为‘技术+产业+投资’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他强调,通过讲好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成功故事,并输出成熟的经验与技术,中国企业与新兴市场能够共同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能源未来,实现共赢。
明阳与三一的实践,标志着中国风电企业出海的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核心价值不再源于“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而在于“中国方案”的系统赋能。这一定位的升维,意味着中国企业正从全球市场的“供应商”转变为当地能源转型的“共建者”。这场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深刻变革,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升级,更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绿色能源治理中承担关键角色的开端。
人才竞争:全球化布局的核心要素
在设备、资本全球流动的同时,人才的国际化已成为风电企业决胜全球市场的关键。构建一支具备全球视野和本地经验的人才队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布鲁奈尔业务拓展总监欧泰博分享的数据揭示了新一代风电人才的特征:“85%的可再生能源专业人士愿意为工作搬迁,但他们最看重的是职业发展机会、行业良好声誉和工作的意义,薪酬福利仅排第四。”这一发现对企业的全球化人才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调查6 个国际项目在中国的薪资情况,欧泰博了解到,过去五年风电行业薪资平均上涨33%,由此可见专业人才的紧缺状况。“吸引人才的关键在于培训与发展,企业需要为从传统能源等行业转型的人才提供技能再培训,支持可再生能源教育项目和学徒计划,培养下一代,同时确保人才理解并适应国际项目标准和当地法规。”欧泰博指出,“而保留住人才则需要提供灵活且有吸引力的福利待遇,特别是工作与生活平衡,以及清晰的职业发展和晋升路径。”
由此可见,全球风电产业的竞争,不仅是技术、成本的比拼,更升维至对具备全球化视野人才的争夺。这类人才不仅是技术的载体,更是跨文化理解、本地化运营与全球资源整合的桥梁。因此,构建一个能够吸引、培育并留住全球顶尖英才的组织生态,已不再仅仅是人力资源课题,而是决定中国风电企业能否从“业务出海”成功迈向“全球化公司”的战略制高点。
作为风电产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CWP2025所映射的,是一场覆盖全球的共振。风电产业的未来,已不再由单一国家或企业的技术突破所决定,而是建立在国际合作共赢的广度与深度之上。这意味着,当前的变革早已超越传统竞合关系,是一场关于全球如何协同应对气候危机的整体实践。
手机浏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