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通过创造性地加大叶轮直径,开发出低风速风机,中东南部低风速地区逐渐成为我国风电开发的主战场之一。此后,以搭载钢混塔为代表的高塔架技术广泛应用,低风速地区的风电开发进入了2.0时代,大量曾经被认为不具备开发价值的地区,成了风电沃土。
盱眙古桑50MW风电项目,就是利用混塔技术实现预期乃至超预期收益率的一个典型项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说是一个被混塔“救活”的项目。
周边风机都不转时,它们在转
盱眙源宇古桑50MW风电项目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古桑乡,开发单位为吾盛能源,共安装10台远景能源EN-192/5.0MW智能风机,全部机组于2022年吊装,2023年全容量并网。由于搭载166m高混塔,项目突破了当时全国已批量安装的最高塔架高度。
2025年8月,记者前往盱眙了解这个被誉为2022年陆上“混塔第一高”的项目投运两年后的运行情况。站在江苏少见的丘陵上,记者恰好发现周边几个项目的风电机组大多已经停机,而盱眙源宇古桑50MW风电项目的叶轮仍在缓缓转动。
面对记者的疑问,该项目场长张晨泽解释道,主要原因在于周边项目的风电机组塔架高度多在90-140m。“今天的风在140m高度只有3m/s左右,周边其他风机难以发电。而盱眙源宇古桑50MW风电项目的风电机组因为采用了166m混塔,可以在更高的高度利用更高风速,从而使叶轮持续转动发电。”
盱眙源宇古桑50MW风电项目的持续运行数据也佐证了场长的观点。虽然该项目风电机组的单位千瓦扫风面积与周边项目相差无几,但由于安装了更高的塔架,加之风机采用的远景自研自制齿轮箱、发电机、叶片两年来均保持着零失效纪录,项目自然表现优异,发电小时数比周边项目提高了15%之多。
记者看到的实际运行数据显示,2024年该项目的年平均等效满发小时数达到了2589.53h,而周边项目最低位1800h左右,最高约为2200h。项目的TBA(时间可利用率)达到了99.7%,MTBF(故障间隔时间)为604.22h,各项指标名列吾盛能源下属各风电项目前茅。
一个被混塔救活的风电项目
据了解,盱眙源宇古桑50MW风电项目获得开发指标时,我国陆上风电还未进入全面平价上网阶段。随着平价政策的落地,该项目若继续采用原先拟定的140m柔塔+156m叶轮直径技术方案,发电小时数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也无法满足客户对于投资收益率的要求。
当吾盛能源开始考虑是否放弃这一项目时,远景能源为该公司提供了在当时看来,令人眼前一亮的技术优化方案:采用166m混塔+192m叶轮。根据评估,这一方案可比原有方案大幅提高发电小时数300h。
据远景能源项目经理朱志乾回忆,远景能源之所以进一步将吾盛能源原定方案中的柔塔换成了混塔,是因为以当时的技术,柔塔在达到150m后成本与风险会大幅提高。而混塔因为刚性强,余量大,即便达到166m也完全可行。
正是基于对项目经济性的考量,加之对远景能源产品可靠性的信任,吾盛能源最终决定选用166m混塔+192m叶轮的方案。也正是这一正确的选择,使得盱眙源宇古桑50MW风电项目“起死回生”,成为今天远近羡慕的好项目。
多管齐下管控质量
盱眙源宇古桑50MW风电项目的超预期运行表现,成就了吾盛能源,也成就了远景能源。作为远景能源首个批量供货的混塔项目,它的成功为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管理与技术经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远景能源长期坚持的大部件自研自制战略,以及为之打磨出的一套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也在这个项目中得到了复用和验证。
为了保证项目万无一失,远景能源从各个环节加强了质量管控,以混塔为例:
在设计制造环节,为适应项目周边高湿度的环境,远景能源对制造混塔的混凝土和钢铰锁等材料与部件的防腐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针对钢塔段与混塔段结合处加强了密封设计。在此基础上,远景能源向工厂派驻了多位经验丰富的监造,并在工厂现场与远景江阴智慧风电测试验证中心针对混凝土拉伸强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多样化测试。
在运输环节,远景能源就近安排制造工厂,确保混塔按时保质交付。在分片塔筒运输到现场后,远景还会利用专业的裂缝检测仪对交货塔片进行细致检测,确保符合工艺质量要求。
在安装环节,远景能源要求每一位项目经理,在作业过程中将关键质量点清单中的位置进行拍照录像,并上传至公司质量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AI识别技术,对混塔同心偏离度等技术指标进行测量,自动分辨出混塔安装过程是否符合工艺要求,如未达标当天即给出整改建议。
在运行环节,远景能源为项目配置了伽利略超感知系统和CRM系统。依托精细化配置的传感器和AI大模型,一旦风电机组的大部件出现了亚健康状态,系统就会实时发出故障预警,提醒运维人员对机组进行主动检查与维护,并为其提供完整的运维解决方案。据了解,经过多年持续优化,在日常运维工作中,关键大部件状态监测类模型的告警准确率达85%以上,基于运行数据的状态维护类模型预警准确率达95%以上,这套系统有效提升了针对整机和各个部件的预测性维护水平,在规避风机的被动失效停机的同时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周边其他项目通常需要配置4个人,该项目只有2个人常驻现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低风速、高海拔、深远海等各类复杂应用场景,还是机组大型化,在我国风电发展历程中,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市场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被混塔技术所“救活”的盱眙源宇古桑50MW风电项目身上,这一论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