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2025第三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简称“海装展”)在福州举办。作为中船集团风电产业专业化发展上市公司、清洁能源产业链链长单位,中船科技与中船集团旗下40多家成员单位齐齐亮相此次海装展,带来了一场追风海洋、深蓝图强的视觉“盛宴”。
本届博览会以“绿动领航、智驭深蓝”为主题,展览规模达10万平方米,设置11个专业展区和4个专业化子展品牌,全面覆盖航运港口物流、船艇与海上休闲、海上能源与海工技术等重点领域,展出了一批国之重器,吸引了近800家国内外企业参展,成为行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在中国船舶集团产业链专馆,设置了船舶海工、动力机电、科研院所和新兴海洋装备四大展区,中船科技作为新兴海洋装备展区的C位担当,此次携手产业链单位,带来了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绿色燃料、海上新能源、海洋装备等领域的新成果与新技术,共同展示“海上风电+”的无限可能。
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构建海洋产业协同发展新生态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当前众多沿海省市正积极推进海洋能源综合利用和多业态融合发展,全力写好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在此背景下,中船科技发挥中船集团船海领域优势,依托“海上风电+”融合发展和产业链协同发力的理念,积极开展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建设,致力于将海洋养殖、海洋文旅和海洋能源一体化集成,打造海洋经济产业的独特优势。
在中船科技“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沙盘中,微缩的场景像一张立体的“海洋经济地图”,清晰展现了蓝色海洋经济体系的全貌,它涵盖“海上新能源、绿色燃料、海洋装备、海洋文旅”4 大核心领域,共同构建起高效协同的海洋经济生态。
中船科技打造的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深度聚焦我国海洋经济动能转换迫切需要,以“商业模式创新+创新技术应用”为引领,推动“海上风电+深海养殖+海洋文旅”海洋经济体系化融合发展,布局建设分布式海上风电场及智能微电网、邮轮游艇群、养殖文旅平台、深海移动养殖工厂和海洋信息管网等风渔文旅结合项目,引领海洋资源开发从单一粗放到综合高效、从近海向深远海迈进,成为我国蓝色海洋经济装备技术创新的引领力量。
风电+绿色燃料:打造绿色一体化生态全链条
在绿色燃料展区,展示了中船科技依托中船集团在船舶领域的天然优势,协同集团内优势单位,打造以风电为主体的适合多场景应用的多能互补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可再生能源向氢氨醇等多种绿色储能的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最新成果。
当前,随着欧盟及国际海事组织对船用燃料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全球航运脱碳政策正以前所未有的进程加快推进,绿色燃料市场迎来广阔发展空间,其中绿色甲醇作为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载体,对于降低航运碳足迹、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中船科技高质量聚合绿色燃料和船海产业协同发展,凭借其在风电制绿色燃料领域上成熟的工艺路线和全产业链自主配套能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船集团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构筑了引领市场前沿的独特竞争优势。
中船科技正加快开展风电制氢制甲醇等综合能源技术开发并推动示范项目落地。其中,甘肃敦煌风光氢储试验场项目,在风电光伏出力与制氢耦合、制氢设备运行稳定、氢燃料电池转换效率等方向取得了科研攻关成果,运行情况良好;公司通辽50万千瓦风电+制氢/甲醇一体化项目已完成中试试验,预计投产后可为国家电网建设进度与风电开发进度不匹配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今年9月,中船科技联合中船贸易与客户签署了绿色甲醇长期供应协议,有力助推企业从风电业务向绿色燃料的延伸,全力构建“绿色装备-绿色电力-绿色燃料-绿色航运”一体化生态产业链。
风电技术创新攻坚:书写海上风电引领新篇章
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持续刮起的绿色风暴中,海上风电无疑是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一股力量。随着技术突破和市场格局的深化调整,中国已成为全球海上风电市场的领军者。
蓝海掘绿能,创新不止步。面对海上风电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国内唯一持续且稳步推进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研制、示范、应用的整机企业,中船科技矢志力攀关键技术高峰,持续抢占海上风电发展制高点,此次展示了H305 平台海上机型和H260 平台海上机型。
其中,H305平台海上机组是国内首款针对东南沿海强台风环境设计的海上大兆瓦旗舰机型,专为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年平均风速 8.5-10m/s的高风速海域设计,可抵御16级台风,满足50年一遇极端风速≤60m/s海域定制化开发需求。该机组配置全球最大功率构网型技术,满足跟网、构网模式在线切换和弱电网海上风场开发需求,拓展可开发海域面积30%以上。
H260 平台海上机组搭载行业领先126m级叶片,单机功率可匹配10-18MW,跨越了传统海上风电中低风速与中高风速市场间的界线,实现一个平台低中高风速海域全覆盖。全球首台商业化应用H260-18MW机组,入选国家能源局十大科技成果、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上榜全球“最佳海上风电机组”TOP10榜单。
深远海养殖装备:助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海上粮仓”
在养殖文旅板块,重点展示了15 万方养殖工船、桩腿式沉降网箱、极地远海牧场等装备,它们共同构成了“离岸深远海渔业养殖产业园+大型养殖装备+养殖工船+岸基配套”的产业集群,让深远海养殖从“不可能”变成“可复制”。
15万方养殖工船:该船由中船第七〇八研究所研发设计,船长约315米,船宽50米,设计吃水14米,采用封闭式全流水养殖方式,全船设有20个养殖水舱,有效养殖水体达15万立方米,可根据鱼种生长特性曲线,实现阶段分级养殖,有效提高养殖经济性。本船主要用于国内近海海域开展的名贵鱼类海上工厂化养殖,以满足国内近海海域章红、石斑等经济鱼种的成鱼阶段的养殖和收获后的初步加工、存储及转运需求。
桩腿式沉降网箱:养殖水体3-4万方,能用自升式桩腿固定在 25 米水深的海域,专门养殖大黄鱼、石斑鱼等。遇到台风、赤潮等恶劣天气,网箱能整体下降到安全水域“躲起来”,可抵御 17 级台风。它能实现无人值守,还能根据需求分隔养殖水体,特别适合规模化养殖。
目前,这些装备已在福建等沿海区域试点应用,不仅提高了鱼类成活率和品质,还带动了水产深加工、港口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为福建海洋渔业注入了新活力,助力其打造全国领先的“海上粮仓”。
福建作为海洋大省,坐拥丰富的海洋资源与雄厚的产业基础,而中船科技在海上风电、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绿色燃料等领域的业务布局,与福建省“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战略导向深度契合。未来,中船科技将持续以福建为核心战略支点,充分整合资源、发挥全产业链优势,为福建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供“中船方案”、贡献“中船力量”。
手机浏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