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三航局实施的华能山东L场址海上风电项目最后一根钢管桩顺利沉桩结束,标志着该项目一标段工程21个机位84根钢管桩沉桩全部安全完成,为项目全容量并网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该项目位于山东半岛北部海域,场区水深在51至53米之间,中心离岸距离约为70千米,是国内在建水深最深、离岸最远、山东省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项目规划装机容量504兆瓦,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约为17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节省标准煤约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5万吨。
深海工况复杂,21个机位横跨淤泥、粉质粘土、粉砂等不同地质,各机位钢管桩长度差达9米,锤击能量差需严控200千焦之内。
为此,项目团队深入实施“一机一议”策略,针对每一个机位单独制定专属施工方案,逐一开展专题论证、桌面推演,分析地质条件、推演溜桩风险,精准控制钢管桩自重入泥深度和液压锤锤击能量,确保沉桩效率和质量,将4根钢管桩标高误差控制在1厘米以内。
面对水深,沉桩精度要求高,项目团队以“工装保工艺,工艺保质量”为核心,研制了宽34米、高64米的超大型坐底式稳桩定位平台,及国内最长的水下送桩器,为深海沉桩施工提供了高精度的模块化辅助工装,将桩垂直度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中心距偏差2厘米以内。
同时面对远海测量定位难题,项目团队开发了基于北斗系统的深远海测量定位系统,实现了毫米级的测量定位。
项目团队抢抓施工窗口期,合理安排钢管桩制作运输、沉桩、复打等工序要求,依托“海峰2001”4千吨全回转起重船,采用DP动力定位功能精准定位,施工效率不断突破,将单机位有效沉桩时间从48小时压缩到29.25小时,最终在37天的作业窗口期内安全优质地完成84根钢管桩沉桩施工,以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展现三航速度,确保节点目标的实现。
项目常务副经理范士刚表示,团队将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严谨的作风,坚持不懈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严格遵循标准,按照时间节点安全优质地推进导管架安装以及风机安装施工任务,确保项目年度并网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