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CDM项目办公室项目经理冯世钧就提出:“关于电价的问题,EB认为我国有意在控制风电场的电价,使项目的额外性达到要求,认为政府把其应做的补贴都推给CDM,考虑了政策方面的因素。现在如果有第三方机构来证明中国和欧洲的发展趋势相似,这个问题就能解决。比对不会太困难,但是需要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出具一个报告,比如欧洲风能协会等。如若是中国的行业协会来做,会被认为是自圆其说,第三方做出的会比较可信。”
“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中国目前风电发展处于规模化的阶段。要用经历过规模化发展的国家,比如丹麦、德国的发展趋势来做比较。如果这些国家的电价发展趋势,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电价从历史到现在也是呈现下降趋势,那么可以证明中国电价的下降并非由于人为因素的控制。而是一种市场行为,是发展的必然现象。”刘颖说。
11月底,《能源》杂志记者再次联系到刘颖,她说,一份由全球风能理事会做的比对研究报告已经基本成形,“中国目前的发展接近于德国1990—1999年电价发展的趋势”,“提交这份报告的同时,我们也将联合国际协会发表一份公开信,EB第51次会议时,我们打算拿出这个方案”。
但是,此第三条路能否走得通,还是一个未知数,有业主也提出,“第三条路EB也不认可的话,我们该怎么办”?
如若依旧行不通,刘颖说:“最直接的一种方法就是不用现在的标杆电价,而是把各个省的历史最高风电上网电价统计出来,用最高电价代入现在的项目,如果这些项目依旧有额外性就可以注册,反之则不能。所以用这种方式确保一部分项目符合CDM要求,但这是一种被动的方式。”
“当前,中国所有的风电项目都在申请CDM,这也是EB质疑的一个方面,他们认为有的项目能申请,有的项目则不能申请,这种状况才是正常的。如果中国所有的风电项目都符合CDM的要求是不正常的,说明现在给的电价是政府控制了之后导致所有的项目符合要求。”刘颖解释说。
EB在自画怪圈?
参加了几次行业的内部讨论会议,马玲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EB似乎在自画一个怪圈。
马玲娟的职务是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其供职的单位也是被行业推举出来力促此事发展的行业协会。
CDM当初设立的初衷就是通过此额外的补贴来促进全球的气候交易发展。“比如判断额外性,EB提出中国的电价低不能通过,而电价高的时候,又说是收益率很高,不符合额外性的要求,这本身就是怪圈。如果不把眼光放大,不整体来看待新能源的发展,这个怪圈就无法解决。”马玲娟说。
李月更是把这层关系称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关系。
她认为,从发展中国家和CDM的关系来看,在成本相对高昂、需要政府补贴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如果政府补贴过低,那就算有CDM的补贴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也不具备经济可行性,无法吸引投资,这样自然就不需要申请CDM了。可是如果补贴过高,没有了投资额外性,同样也不能申请CDM。这样的现实情况,就使得政府需要根据市场情况来调整补贴水平。可是在现在的这个争议中,这就变成EB眼里“精心设计的电价”了。
反过来考虑,如果中国政府在调整风电项目的补贴水平时完全不考虑CDM的收益,而且现在政府给出的还是分区的指导价,那么为了每个地区都能发展风电,政府给出的补贴在各个地区就需要是没有CDM也符合经济可行性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到投资。可是这样进行补贴的话,这些项目就不可能通过CDM的投资额外性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