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投资额外性这本身就是个悖论。”李月如此提出。如果EB没打算从根本上改变证明额外性才能申请CDM的这种机制,它就很难改变目前这种利益错位的情况。
为什么会画出这样一个怪圈?
马玲娟解释说,EB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其规章的制定者并不是对新能源的技术和发展等各方面都非常了解的业内人士,而是政府的代表,多是从政治的层面去看问题。对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技术、可行性等方面的认识都不是很透彻。在这个规则的制定过程中便出现了很多与实际操作不太相符的地方。
中国如何传递国际声音?
EB对中国的这次调查,李月说,这对中国未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CDM项目会有很长远的影响。EB的主席在国外媒体的采访中曾经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可能会影响到未来整个CDM的可信度。”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如果EB调查后不认可中国给出的解释,正如李月所说,“那会成为一个非常麻烦的局面,不仅这批风电CDM项目的命运堪忧,而且现在国内这个风电分区电价的政策是否继续执行下去都成了难题”。继续执行的话,新的风电项目无法申请CDM了,少了来自CDM的补贴,国内的企业可能不会再按原计划投资风电;如果不继续执行分区电价的话,是回到以往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价格谈判模式还是重新调整上网电价政策就看政府的决策了。
对于调查,李月称,即便EB的这次调查中,中国给出的解释被接受了,中国的CDM领域也可能只是暂时松口气。长远来看,是不是中国以后每次调整风电的补贴水平,甚至生物质和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补贴水平,EB都要再派人来调查?这样的话,不仅中国的相关部门以后不得不愈发小心谨慎,中国这些行业的投资也因为CDM的极大不确定性使得在决策的过程中就完全不考虑CDM的收益了。
所以,找到既解释得通、让这批风电项目顺利过关,又不给未来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补贴价格调整留下遗患的应答方案,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然而,对于EB的质疑,某业内人士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这样一种新的说法:或许是中国的电价低可能不利于某些国际风电设备制造商或者国际开发商进入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