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化公司,受危机冲击陷入发展困境,几乎濒临破产。
2008年9月,美国爆发金融海啸,并迅速蔓延至全球经济,席卷大宗商品市场。中化公司在“上下游客户出现经营困难、甚至濒临破产”、“主要商品价格暴跌、拦腰斩”的情况下,财务状况良好,公司业绩稳定增长,总体风险可控。
两次危机,结果迥异,这缘于中化公司10年来苦练内功,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管理体系。
1998年出现巨大经营危机后,中化公司通过内部讨论,并邀请麦肯锡对公司进行诊断,认识到:产生危机的真正根源是管理不善、内控薄弱,外部环境只是导火索和助燃剂。
——组织功能软弱、无序,操作与监控重叠,岗位职责不对等,造成控制失效。
——缺乏严谨规范的交易流程和有效的风险监控系统。
——缺乏客户资信风险管理。
——对资金配置及使用监控不力。
——审计组织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痛定思痛,中化公司在渡过支付危机后,通过10年的持续努力,以信用风险为切入点,逐步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物流风险、期货风险等纳入管理。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