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号文”的印发,以及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提出,让风电行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进入发展新阶段,风电企业需要做出哪些调整才能抓住新的机遇期?业界需要破解哪些关键挑战才能推动产业保持健康发展?近日,中船科技副总经理张晓阳接受《风能》专访,围绕行业热点谈了自己的看法。
张晓阳认为:
· 整机企业需要向上延伸、向下穿透,不仅对开发企业也要对供应商负起责任,尽力匹配两者的需求,才能实现协同发展。
· 设备价格、产品质量与创新速度三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一个可以通过战略引领与技术创新实现正向循环的动态系统。
· 对于风电行业而言,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提出不仅为行业划定了长期增长赛道,更从国家战略层面强化了其在能源转型中的核心地位。

受访人:中船科技副总经理 张晓阳
整机企业需要向上延伸、向下穿透
《风能》: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已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阶段,这促使风电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晓阳:随着“136号文”及市场化电价政策的深入实施,风电场开发方面,从更加关注风电场初期建设静态投资,转向注重降低全生命周期综合运营成本,这对投资区域筛选、长期电价评估、整机综合性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整机装备方面,对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及效益贡献提出了更高要求。
整机企业作为产业链中的关键参与者,既需向上延伸,又要向下穿透,挑起两头重担,不仅对开发企业也要对供应商负起责任,尽力匹配两者的需求,才能实现协同发展。
《风能》:中船科技将如何通过发挥集团协同优势助力行业应对挑战?
张晓阳:中船科技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单位“龙头”作用,瞄准“三北”、中东南部、深远海三个大市场,打造质量全面可靠、成本效益领先的整机装备产品,并加强风电场集成技术创新,系统构建“风电+新场景”创新体系。
结合不同应用场景的特点,中船科技推出了多款风电产品。比如,在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 2025)上,针对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的高风速、强台风环境海域,推出了H305-20MW海上抗台风机型,可抵御17级台风。该机组搭载激光雷达场控技术,可提前10~15s预判来流风况,结合偏航误差角实时校准,使风电场年发电量提升6%~8%;配置“全球最大功率构网型”技术,满足跟网、构网模式在线切换和弱电网海上风电开发需求,拓展可开发海域面积30%以上;配置多智能传感装置的场群协同控制系统,实现机组集群载荷优化,极端风况识别响应时间≤1s,风场运行稳定性提升35%;配置大部件塔上去主吊运维技术,减少海上作业船次40%,综合运维成本降低30%~35%。
多维创新赋能风电提速提质发展
《风能》: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风电发展只能紧紧依靠创新。目前,中船科技将创新工作重心放在哪些方面?
张晓阳:中船科技始终将创新放在首位,围绕机组大型化、构网型技术、漂浮式技术等推进研发,并着力开发海上施工革命性工艺以提升效率。同时,推进风电制氢氨醇等清洁能源融合示范项目落地,将中国的绿色氢氨醇先进技术与海外绿色燃料的高需求结合,为中国绿色氢氨醇的“出海”提供“中船方案”。
《风能》:目前,中船科技在大兆瓦机组研发上是如何布局的?
张晓阳:在海上风电方面,中船科技积极应对国管海域深远海发展趋势,正推进H305-25MW机组研发,开展300m以上风轮直径叶片的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启动了30MW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及20MW级漂浮式风电机组的预研工作。
在陆上风电方面,针对西北沙戈荒场景,中船科技已布局H260-15MW级陆上风电机组。今年9月,已完成15MW齿轮箱样机下线,攻克了扭矩密度提升、轻量化设计与齿轮偏载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标志着中船科技在核心部件自研能力上持续实现突破。
《风能》:风电在电力系统中占比的提升,对风电机组的电网友好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船科技通过哪些技术手段让风电机组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更好支撑?
张晓阳:中船科技在电网友好型风电机组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与实践:
一是推进构网型风电机组开发与应用。联合相关机构完成了全国首台5MW构网型双馈机组的电网适应性测试,验证其在强弱电网条件下的运行与故障穿越能力。在研的新一代大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同样按照构网型设计,服务于深远海风电开发需求。

由中船科技与阳光风能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25MW全功率构网型变流器下线
二是攻克故障穿越仿真评估技术。构建全数字与半实物仿真平台,评估机组并网性能、高低电压穿越能力,开展机电-电磁暂态建模,提供模型与测试报告。通过半实物平台模拟各类运行工况与电网故障,验证控制策略合理性,实现现场故障的实验室复现与优化,提升仿真与实测一致性。
三是开展功率控制策略研究。研发基于多因素的发电能力实时预测和自学习模型,研究风电机组扰流对测风数据的影响,开发测量误差修正技术,提升功率预测精度与控制稳定性。
四是推动协同控制技术体系建设。通过能量管理平台、场群控制系统和SCADA系统的开发应用,实现从单机、风电场到电网的多级协同控制,精准分解调度指令至每台机组,构建一次调频与惯量响应能力,有效支撑电网频率稳定。
五是探索“风电+储能”一体化协同控制。在多个自建风电项目推广应用“风电+储能”系统,使风电场成为稳定、可控的“虚拟电厂”。
打造中船特色的海上风电核心竞争力
《风能》:经过数年规模化发展,海上风电已是我国风电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中船科技在海上风电领域取得了哪些突破?
张晓阳:中船科技始终坚持“向海图强、海陆并举”的发展方针,致力于打造具有中船特色的海上风电领先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在海上风电装备领域,我们是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提供者。中船科技自主研发的H260-18MW风电机组,成为全球首台下线、首台商业化应用的18MW风电机组;打造的国内首台漂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在智能微网模式下成功发电;研发的全新一代H305平台海上抗台风机型,助力海上风电行业穿越大兆瓦机组技术“无人区”。
在海上风电开发领域,我们是资源与技术的最佳链接者。中船科技精准评估风能资源,科学规划场址,实现“风能资源-风电机组-电网”的最优匹配;打造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总体方案,以滨海城市为依托,由滨海向深远海带状辐射,布局建设风渔文旅结合项目。

广西防城港海上风电场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25MW机组示范应用和海上机型迭代、漂浮式风电装备升级步伐,并积极探索“海上风电+”融合开发模式。
《风能》:降本依然是海上风电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中船科技为此做了哪些工作?
张晓阳:中船科技着力推动超大型机组研发,摊薄关键环节成本;采用集成式传动路线,以及机舱模块化设计,提升装配和运维效率;强化整机与基础、输电系统的一体化协同设计,并从运维端引入预测性维护与无人化巡检等智能化技术,以及大部件去主吊塔上运维技术,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最优解决方案。
《风能》:深远海将是海上风电开发的“主战场”,中船科技的“扶摇号”漂浮式装备已投运,请介绍其优势。针对深远海风电,中船科技正在推进哪些工作?
张晓阳:“扶摇号”漂浮式风电装备是我国首台按照深远海标准设计、建设并完成验证的漂浮式风电系统,部署于水深超过65m的海域。该装备突破了深远海抗台风漂浮式风电总体设计等关键技术,在超过70m/s的极端风速下整体倾角可控制在10°以内,自2022年安装以来,已成功抵御“泰利”“摩羯”等5次12级以上强台风考验。此外,“扶摇号”还实现了深远海智能微电网技术的突破,为未来向岛礁、海上制氢、海洋平台等场景提供清洁能源奠定基础。
面向“十五五”深远海战略布局,中船科技正积极推进H305-25MW海上风电机组的研发工作。该机型瞄准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的高风速海域,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在山东东营基地完成整机装配,并于2026年第一季度实现样机吊装与风电场测试。
发挥集团优势推动风电集成发展
《风能》:随着成本大幅下降,“风电+”场景日益增多。中船科技在这方面的开展哪些探索?
张晓阳:中船科技的“风电+”业务,采取“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与“绿色燃料”的双轮驱动战略。
在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方面,以“商业模式创新+创新技术应用”为引领,将海洋养殖、海洋文旅和海洋能源一体化集成,布局建设分布式海上风电场及智能微电网、邮轮游艇群、养殖文旅平台、深海移动养殖工厂和海洋信息管网等风渔文旅结合项目。目前,已在河北、山东、上海、广东等地布局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示范项目建设。
在绿色燃料领域,重点推进“风光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以风光发电为基础,通过电解水制取绿氢,进而合成绿氨、绿色甲醇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中船科技通辽50万kW风电制氢制氨一体化示范项目。
尤为关键的是,中船科技依托集团在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的深厚积累,精准对接客户需求,已成功锁定绿色甲醇的销售订单。至此,我们实现了从可再生能源制氢到化工合成,再到终端销售的全价值链贯通。

中船风电“风光氢储”试验场建成示范
价格-质量-创新需形成正向循环
《风能》:过去的一年,风电行业“反内卷”工作成效显著。您如何看设备价格、产品质量、创新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张晓阳:这三者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一个可通过战略引领与技术创新实现正向循环的动态系统。创新推动差异化与度电成本优化,支撑理性定价,合理价格反哺研发与质量投入,而对质量的坚持则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进一步巩固创新与价格的可持续性。
单纯的设备价格竞争不可持续,反而可能侵蚀产品品质。真正的突破在于以创新重塑价值,创新才是驱动成本优化和价值升级的关键力量。
产品质量是创新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缺乏全生命周期可靠性的技术突破如同空中楼阁,高昂的运维损失与发电风险将抵消任何前期成本优势。
《风能》:中船科技如何确保机组在全生命周期保持高可靠性?
张晓阳:中船科技致力于交付的不仅是领先的风电设备,更是一份贯穿项目全周期的可靠承诺与稳定收益。
在设计源头,依托集团的装备底蕴与大量运行数据,开展基于真实环境模型的正向设计,从根源上植入可靠性基因。在核心部件层面,实现深度技术穿透与自主可控。通过全数字与半实物仿真平台,提前识别并解决潜在问题。建立完善的测试验证体系,覆盖原材料、零部件、子系统、整机的全环节。基于自研智能运维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等手段,确保风电机组全生命周期的高可靠性。

中船科技海上风电机电传动系统研发试验平台
新一轮NDC为风电划定长期增长赛道
《风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提出,对风电行业意味着什么?
张晓阳: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的提出,全面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与力度,并开启了更加系统全面的低碳韧性发展新征程。这一目标不仅为风电行业划定了长期增长赛道,更从国家战略层面强化了风电在能源转型中的核心地位。
《风能》:中船科技将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期?
张晓阳:“十五五”期间,中船科技将聚力构筑质量全面可靠、成本效益领先、科技优势突出、中船特色明显的核心优势,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清洁能源装备科技公司。
一是在研发创新上发力。对已有优势平台不断迭代优化,加速推出海上更大容量机型和高可靠性、高适应性的海外机型,前瞻性开展新机型的预研。加大数智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具备智适应、智学习、智诊断、智恢复能力的风电机组。聚焦电站集成技术、风光储热氢氨醇一体化绿色燃料技术、海洋能源装备开发及海上综合能源利用技术,不断实现创新突破。
二是在质量管控上发力。以“三归零”机制为核心,实现质量问题归零及时率100%,建立健全质量认责追责体系。平衡性能、成本与质量冗余,攻关质量痛点。完善质量预防机制,推动质量标准化全流程覆盖。打造卓越模式,实现质量精细化全流程贯穿。
三是在市场开拓上发力。针对国内市场,聚焦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运维系统服务,立足高质量检修,扩展产品增值、电站运营和电价交易等服务。针对国际市场,瞄准上合经济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及重点周边国家,加速推进整机装备国际化。
四是在产业链协同上发力。发挥集团优势,推动新能源产业链的融合并延伸至船海产业链,打造技术成本领先的深远海风电产业链、蓝色海洋经济融合发展产业链、以风电为主体+风光热储氢氨醇一体化产业链,探索更多“风电+”新业态。
手机浏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