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玉门油田红柳泉新能源基地一期50万千瓦风电项目迎来关键节点——首批40台单机容量6.25MW(共计250MW)风力发电机组顺利通过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质量监督站专项检查。自此,玉门油田首个集中式风电项目正式进入并网冲刺阶段。

技术攻坚:从戈壁荒漠到绿色引擎的跨越
项目自开工以来,便以“四高”(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高质量)作风推进建设。在极端环境下,项目团队攻克了多重技术难题。戈壁滩夏季地表温度超40℃,冬季严寒刺骨,地下岩层复杂,花岗岩、砂岩交错,基坑挖掘难度极大。首台风机基础浇筑时,924立方米混凝土需连续作业,施工团队顶着高温协调配方,从凌晨5时奋战至次日凌晨1时,最终完成“重力式钢筋混凝土基础”浇筑。吊装阶段,面对突发性大风、降雨等天气挑战,团队通过云图与风速曲线精准分析,锁定作业窗口期,采用毫米级精度控制技术,成功将轮毂与机舱“心脏”对接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叶片吊装误差不超过5毫米。

质量管控:以“玉门标准”打造精品工程
此次国家质量监督站专家检查涵盖设备安装质量、施工工艺合规性、安全措施落实等核心环节。检查组对项目“标准化施工流程”给予高度评价:
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通过无人机巡检、激光测距仪、智能风速监测系统等设备,实现高空作业实时画面传输与数据精准分析,确保风速始终控制在6米/秒的安全临界值内。
风险防控体系:建立三级应急响应机制,在叶片吊装过程中,当风速突升至7.8米/秒时,现场指挥系统立即下达停吊指令,工作人员30秒内完成落钩操作,避免设备损伤。
绿色施工实践:采用“一机一变”单元接线方式减少土地占用,施工废水经处理后循环利用,戈壁滩生态修复率达95%,实现“建设与生态共生”。
项目执行经理刘闯表示:“从光伏、制氢到风电,我们与玉门油田已形成‘技术-产业-人才’全方位合作模式。此次质量监督通过,不仅验证了施工流程的可复制性,更为后续40台机组并网提供了技术范本。”这一成果不仅为玉门油田“油气电氢”融合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更以高标准、严要求的质量管控为国内新能源工程树立了标杆。

展望:从“石油摇篮”到“绿色标杆”的蜕变
夕阳下,40台风机与远处的石油钻井架、光伏板阵列交相辉映。这一幕,既是玉门油田从单一能源供给向综合能源基地跨越的缩影,也印证了分公司打造风电“新标杆”的决心。随着首批机组通过质量监督,玉门油田正以“玉门速度”书写新能源转型的新篇章——未来,更多“风之翼”将在此升起,为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为甘肃能源转型提供“玉门方案”。
手机浏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