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办厂到全球标杆,“一扇门”迈出跨越式发展,这样的企业我国还有不少。我们从全国众多制造业老企业里,特意选出了几家始建于“一五”时期的工厂,兵分多路深入探访。
一根轴承的“突围战”
提起轴承,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号称工业的“关节”,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马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到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都有它的身影。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高端轴承长期依赖进口,如今,我国的关键轴承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也打破了这个格局。
您现在看到的这台风机,是已经并网发电的16兆瓦海上风电“巨人”。几十上百米长、重量以吨计的风叶随风旋转,从空气中“抓取”能量。而这个庞然大物的核心零部件——主轴轴承,正是由河南洛阳的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这套直径3米多的轴承,能承受3000吨的冲击力,相当于2000辆普通家用轿车压在上面毫发无损。
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新莹:10多年前,对于这种大兆瓦风电轴承的研发,我们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们不但在市场占有率、产品应用实效等方面全面超越了国际竞争对手,而且在核心技术层面稳居国际领先水平。
江苏苏州地铁6号线施工时的画面显示,在深达几十米的地下,“中铁872号”盾构机正在坚硬岩层中稳定推进。这项工程的一个核心,同样与轴承有关——它的3米级主轴承,重达5吨,支撑着盾构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长时间运转。没有它,整个工程寸步难行。
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 刘明辉:以前盾构机主轴承全靠进口,交货期和价格都是人家说了算,现在我们实现了从3米级到12米级全系列盾构机主轴承国产化研发,完全能够满足盾构机生产企业的需求。
突破之路:一根轴承的“攻坚战”
从依靠进口到实现国产化突破,从“想都不敢想”到如今的国际先进水平,这家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究竟是怎么在高端轴承领域进行的突破呢?02:19
凌红,作为这根16兆瓦风电主轴轴承的总工程师,至今回忆起研发历程仍历历在目。当时,国内一家大型风电企业推进海上风电建设,最初已敲定选用国外品牌的产品。然而,国外厂商未按约定时间完成研发。这时候,凌红团队以“替补选手”身份接下这项艰巨任务。
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特大型轴承事业部总工程师 凌红:16兆瓦是当时世界上尺寸最大的风电主轴承,以前我们只制造过7兆瓦的轴承。而且一开始,我们就是国外知名品牌的“备胎”,大家都憋着一口气。
从7兆瓦到16兆瓦,要求轴承直径从两米多跃升至3米2,这意味着厂里原有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都无法派上用场,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特大型轴承事业部总工程师 凌红:当时外界都在质疑我们。很多人觉得我们一个老厂,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可是我们没有退缩,专门研制了一整套新设备,还翻遍国内外资料,结合我们老厂几十年的生产经验,一点一点摸索,最终创造出全新工艺。
最终,洛轴仅用几个月时间,成功造出国内首套16兆瓦风电主轴轴承。在企业的技术中心,记者找到了封存在这里,当年绘制的轴承图纸。
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风电轴承研究所副所长 黄伟:当时师,傅退休的时候将这几份图纸交到我手里,眼神里满是期盼地给我说,我们心里憋着一口气,这几份图纸还有不少完善的地方,后面就靠你们年轻人扛起来了,一定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高端轴承。
如今的洛轴,每年都将营业收入的6%投入研发,先后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创新平台。从国产首台10兆瓦风电主轴轴承,到16兆瓦,再到20+兆瓦产品成功量产,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将中国轴承产业向高端化推进。
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风电轴承研究所副所长 黄伟:看着一套套高端轴承的下线,我心里非常自豪 。这份自豪,不仅源于我们的产品不断突破,更源于我们终于实现了让中国风电装上了“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