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风电领域迎来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国内首套直径超过220米、配备可回收叶片的风力发电机组顺利完成吊装。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我国在风电技术、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为全球风电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 国内首套直径220米+可回收叶片
一、吊装作业的技术突破与挑战
此次吊装的风机叶片长度超过110米,整体直径达到220米以上,是目前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大尺寸之一的风电机组。如此庞大的叶片不仅对制造工艺提出了极高要求,更对吊装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吊装过程中,施工团队采用了先进的多点同步吊装控制系统,确保叶片在起吊、旋转、对接等关键环节中保持高度稳定。通过高精度的激光定位系统与实时风速监测设备,吊装作业实现了毫米级的对接精度,大大降低了高空作业中的安全风险。
此外,由于叶片长度的增加,传统的单点吊装方式已无法满足作业需求。此次吊装首次采用了多段式柔性吊装技术,通过多台大型履带起重机协同作业,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成功完成吊装任务。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吊装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对现场道路和场地的要求,为未来更大尺寸风机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 首套可回收叶片生成完成
二、可回收叶片技术引领绿色风电发展
此次吊装的风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是其采用的可回收叶片技术。传统风电机组叶片多由复合材料制成,难以降解,报废后处理难度大、成本高,成为风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
而此次应用的可回收叶片采用新型热塑性树脂材料,具备良好的可回收性和再加工性能。在叶片寿命到期后,可通过特定工艺将其分解并重新用于制造新的叶片或其他工业产品,真正实现了“从摇篮到摇篮”的绿色循环。
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风电叶片的环保处理问题,还大幅降低了风电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推动风电行业向“零碳”目标迈进。据测算,使用可回收叶片的风机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约30%的碳足迹,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 可回收叶片推动新能源顺利转型
三、智能吊装系统助力高效施工
在本次吊装作业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成为一大亮点。施工团队引入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吊装决策系统,结合气象预测、地形数据和设备状态,实时优化吊装方案。
通过无人机巡检、远程监控平台和5G通信技术,施工指挥中心能够对吊装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掌控。吊装过程中,系统可自动识别风速变化、设备偏移等异常情况,并及时调整吊装策略,确保作业安全。
此外,吊装团队还首次使用了虚拟现实(VR)技术进行吊装模拟演练。在正式作业前,技术人员通过VR系统对吊装路径、设备协同等进行多次模拟,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并优化作业流程,极大提升了现场作业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 智能吊装系统助力高效施工
四、国产化技术实现全面突破
此次吊装的风机系统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突破。从叶片设计、材料研发,到吊装设备、控制系统,均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装备。
特别是在大型叶片气动设计方面,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成功开发出适用于大直径叶片的新型翼型结构,显著提升了叶片的气动效率和结构强度。同时,配套的国产化大型吊装设备也首次实现自主可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风电装备“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吊装的成功,不仅验证了我国在大尺寸风机设计制造方面的技术实力,也标志着我国风电产业从“跟跑”向“领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