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中广核“智能风电场系统”构架的核心理念是把分散、粗犷的运行管理方式转型为远程、集中、专业的运行值班模式;把变电站24小时值守的检修模式转型为距风场2小时响应圈的移动运维工作模式;把人员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缺乏技术支持的现状转型为开放式的技术支持与专业保障体系;把总部与风电场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状转型为现场人员工作表现的透明化体系。
中广核“智能风电场系统”主要包含三大类子系统:智能监控系统、智能检修系统和智能终端。通过对原有的平台基础进行信息系统整合,将工单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移动检修、功率预测、振动监测等系统与监控系统整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完整的系统平台。
整合后的集中监控系统平台实行统一、规范、集中的运行值班;接受电网调度指令;进行功率分配;设备起停操作;统一调度、指挥现场操作;为现场提供维修咨询等技术支持。在电力系统法规、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与电网调度相对应的区域集控中心,实现远程监控和调度。
实施电子工单的推广,将建立设备台账和物料编码体系,通过电子工单,实现风电场工作计划、分配、指导、监督、记录全流程管理;同时,通过工单中对所用物料、人工、处理方法的记录,还能实现风电场人员工时绩效考核和风电场作业经验积累。
实施移动运维是通过使用便携式移动终端系统,实现对风电场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考核;移动终端与工单系统集成,风电场工作人员能够在移动终端中收到电子工单任务并进行适时工时记录;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工作中的交付物拍摄照片,通过移动终端将照片自动传送至工单并可以远程审查工作结果;同时,对工作效率进行闭环追踪。
物料管理系统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包括建立备件自动补库机制;集成物料管理模块与维修管理模块,实现物料消耗分析;管理工器具,包括:个人领用、借用、归还、调拨、定期校验等; 建立三级库存体系,提高备件、耗材、工器具供应能力;与财务系统有机集成,实现有价与无价物料的统一管理,还原真实成本。
根据粗略测算,实施中广核“智能风电场系统”后,将有效的降低风电场运维成本,提高风电场运维质量,提升现场作业安全水平:从成本上,到2015年,每5万千瓦容量的可控成本(不含折旧和财务费用)由2012年的586万元降低到400万元;从技术上,设备运行可利用率大于等于98.5%,从管理上,每5万千瓦容量运维人员由目前的12人降至7人,标准化作业流程覆盖所有作业的90%以上,年度大部件更换率小于等于1%等。
远景:智能平台将不断优化升级
“目前,这套智能风电场系统主要将甘肃大梁风电场和内蒙杜尔伯特风电场作为移动运维试点,等系统完全建成并运用成熟后,将很快在全国各个风电场逐步推行。”高龙表示,尤其像贵州地区的风电场,分布区域广且环境恶劣,全面应用智能风电场系统更加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据介绍,中广核“智能风电场系统”从构建适合风电业务特点的管理模式出发,创造性地将行业内外最新的风电知识与管理经验固化在一系列无缝集成的系统平台中,将风机、风电场、电网、设备厂家、运营商等通过传感器、数据传输设备以及监控中心有机的联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其创新点和技术先进性使得智能风电场在明显提高风电场发电量、有效降低风电场运维成本、提升管理能力等方面有极高的价值体现。
“像贵州龙里风电场有96台风机,分布的范围有200平方公里之广,从升压站到最远的风机,最快来回车程也要大半天。通过智能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风机的健康状况,提前对风机大部件亚健康报警,避免风机未来出现大的故障停机,从而在整体上减少故障频率和维修次数。这样一来,既减少了现场所需维护作业量,又减少不必要的库存费用,从而有效减少对现场运维人员的数量和技能的要求,节约了相关成本。”高龙说。
据了解,未来中广核还将对“智能风电场系统”进行市场化推广,打造“产品+个性化服务+维护模式”的风电行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且将不断进行优化升级。
“我们中广核风电不是提高劳动力的机器,而是提高智能的系统,不做造钱的机器,而是打造信息和交流的平台。”高龙告诉记者,虽然这一系统还没有正式在贵州分公司进行应用,但他们也在积极进行各种智能化的尝试和实践。
据介绍,目前中广核风电公司贵州分公司拟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形式,与节能服务公司共同研发“风机油液分析及振动监测实时在线监测系统”项目,这一系统正好能为中广核“智能风电场”系统的构建,提供更为详细、可靠的底层数据。未来再结合正在建设的变电站全站在线监测系统,将形成最有价值的“数据集成”,真正实现管控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