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显然,这并不是地方政府加快新能源投建的全部原因,央企、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围绕新能源的利益博弈才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从过去几年的存量来看,新能源领域前十大投资平台中无一家地方平台,”根据东方证券统计的数据显示,就细分市场如水电,地方平台普遍占到份额的20%以上,“依托西南丰富的水资源,云能投、甘电投、川投等在水电方面具备与央企博弈的资本”。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于,目前,新能源项目仍然处于前期投入阶段,尽管远期收益较为可观,但前期的大额度投入对任何一个集团企业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盈利方面又难以保证。
据了解,目前新能源投资最大的奶酪仍然是国家补贴,赚国家的补贴仍然是很多新能源类型的企业开展业务的主要动力。
按照有关规划,到2015年,风电将产生电量2000亿千瓦时,约需补贴400亿元;光伏发电当年产生电量500亿千瓦时,需补贴250亿元;生物质能发电量700亿千瓦时,需补贴280亿元;电网接入还需补贴100亿元。预计2015年补贴资金超过1000亿元。
尽管“赚政府的补贴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但这种靠补贴过日子的模式能延续多久还需打一个问号,亦有机构预测,“单2015年一年,新能源补贴的综合资金缺口将达到500亿元,迫于压力,新能源行业在蛋糕的划分上或将出现重大变革”。
对于“读秒”冲关的地方能投集团来说,年末冲关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重新修订其常规业务模式以适应明年到来的配额制,还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