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国际市场,对企业的要求会更高,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同时还有文化的差异和法律差异,以及对企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这是我们风机制造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中国市场是成功的关键
问:GE和西门子在电气装备业是一对姊妹花,但这两家企业在中国风电市场的表现不如在美国、欧洲市场那么好,下一步GE在中国风电市场有什么想法?
刘宏(GE能源集团中国区可再生能源产品经理):GE在2002年进入了中国风电市场,我们很荣幸随中国市场一起成长。我同意刚才几位老总的意见,要想成为全球领先的风机供应商,就必须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风电市场上取得相应的地位。在中国,除了保持质量和可靠性的传统优势以外,还要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我们才有更大的竞争力。除了传统风机销售,我们也有一些其他举措。比如说我们在9月底宣布跟哈尔滨哈动力(01133.HK)一块进入风电行业,同时做大陆上风机和海上风机业务。我们非常想认认真真地做一些事情。
问:目前,世界风电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欧洲、美洲,那么华锐风电在未来市场方面有着怎样的部署?同时,对于海外的海上风电市场开发你们有什么想法?
韩俊良:华锐首先必须要在中国市场成功,然后才可能在全球成功。当然,如果不在美洲和欧洲成功,华锐也称不上是一个全球性企业,这是华锐的战略目标。关于战略目标问题,华锐未来的国际化份额不但要达到30%,还要向50%的目标迈进。
未来欧洲的海上风电肯定有一个爆炸式发展,欧洲,包括英国、北欧、法国都在大规模积极开发海上风电。对于欧洲海上风电,我们充满信心。为保障未来对欧洲客户的服务,华锐必须发展大型机组的商业化运行。我相信在今后五年华锐会实现一个高速增长。
问: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中国风电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这对国内国际企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你们在这个市场有怎样的布局?有什么经验和大家分享?
叶凯森(JensOlsen,德国恩德能源中国CEO):中国市场对恩德能源来说非常重要。加入中国市场可以增强恩德在全球的竞争能力,因为中国是最困难的市场,也是最注重创新的市场。
我们非常自豪恩德在中国创造了很多第一。恩德公司自1995年在中国开展业务,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中国安装了350多台风机。这些风机中包括由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DEG)融资建成的青岛华威风场,这是当时中国国内的第一家风场,全部采用兆瓦级风机。2006年底,恩德在银川成立了恩德银川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1.5兆瓦风机机舱的组装。此外,恩德还在2007年1月在东营市成立叶片制造厂,专门生产1.5兆瓦风机的叶片。恩德在中国还建立了研发中心。
中国市场的部署,能够增强恩德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如果不能在中国获得成功,恩德能源就无法在全球获得成功。
沃夫冈·扎森(WolfgangJussen,瑞能中国公司CEO):风能这个行业在欧洲发展得很好,特别是在丹麦、德国,有政府方案刺激这个行业发展。2006年瑞能进入中国,甚至把自己工程师派过来提高产品质量。但我们有点遗憾,2008年年底的时候,瑞能还占有30%的市场份额,现在却只有15%,而这个市场在不断扩大,因此我们需要确定商业目标,以便更好参与竞争。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感到失望。瑞能会找到先进的技术跟中国分享,希望在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上能有所作为,希望在中国市场上能获得一席之地。我非常乐观地认为,我们把成熟的中国市场主体和西方的投资结合起来,就可以继续在中国开发更多优质的可再生能源,甚至到国外进行可再生能源投资和开发。电网会进一步发展,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东汽三大企业是瑞能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他们会跟我们分享中国的行业标准,我们也会从中受益。
拉里·艾伯茨(LarryAlberts,苏司兰能源天津有限公司CEO):在过去五年当中,中国风能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风能最大的市场。过去五六年,我们主要是在提高建设能力,如今这种建设能力已经达到一个峰值。
从全球来看,风电成本呈现出下降趋势。怎样把我们的最新技术甚至是核心技术转让到中国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但现在中国整体的市场还不令人满意,主要是市场准入问题,这是我们要跨越的障碍。
合作将是主流
问:作为国内最大的风电零部件制造企业,在产业链方面你们对整机企业有什么要求?
张定金(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的风电这几年从快速发展到稳定发展,应该算是已经走向成熟。我非常赞同韩俊良和武钢的观点,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在2020年突破3亿千瓦完全有可能。五年前没有人认为风电会这么快发展,但以后,只要技术允许,我认为3亿千瓦还是保守数字。
零部件商和整机商配合是大家很关注的问题。作为零部件商,我们跟国内大企业配合还是非常好的,因为主机商是在引领着我们往前走。他们有很多新要求,零部件商一定要满足这些要求,才能让这个行业健康发展下去。大家谁也不要抱怨,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真正让这个行业健康发展。
问:金风科技刚刚在香港成功上市,投资者和金融业对我们风电产业怎么看?
武钢:这次金风科技在香港上市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募集资金近82亿港币。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我们觉得并不是完全在于企业做得多好,而是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良好的前景,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对风电产业非常有信心。投资者所担心的就是政策的延续性、电网并网以及产品的质量问题。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风力发电是一个长跑项目,投资收益要在未来的20~25年的时间里才能得到兑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产品质量就非常重要,我们是通过技术创新、质量进步来确保投资者利益的。
从目前电价来看,应该说投资商的投资收益还比较好,基本上达到15%~18%,有的会更高一些,这样好的投资收益前提是控制投资风险。这个任务就落在我们制造业身上,一个风电项目最大的投资风险就是产品质量,我们肩上的担子非常重。
问:上海电气怎么看待海上风电技术的开发,它的难度在什么地方,上海电气有什么应对措施来迎接这个很难完成的任务?
祁新平:上海电气是一个传统火电设备制造企业,跟在座风电的龙头企业比,我们起步有点晚,但是我们正把自主研发、核心的设计技术以及对风机主要供应链的打造作为上海电气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海上风电将是上海电气下一个阶段要重点突破的,而且要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我们在推进国际合作,加深自身火电方面的积累,在今后几年中,我们在海上风电这块会走得更快一些。
问: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有这样一个发展问题——在中国更加关注于制造,为什么你们会做出战略或者市场规划方面的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