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聊市场 >行业分析 > 我国风机制造“大跃进”背后难掩隐忧

我国风机制造“大跃进”背后难掩隐忧

2010-10-13 来源:能源 浏览数:1195

    加速度引发不安

    事故的发生一遍遍地敲响了警钟。但令人不安的是,种种数据表明,从2008年开始,风机产能速增,到今年,正好是两年质保期到期的时间,“这些事故只是开始,以后的问题会逐渐暴露,可能会更多。”很多人开始担忧起来。

    “这几年风机行业发展太快了,是爆发式的。”东兴证券电力设备分析师周宏宇如是说。

    “80家,这是什么概念?全世界著名的生产商加起来也不到20家,我们国家就有近百家,这是极为不正常的现象。”倪维斗说。

    但是,一直做电力设备研究的周宏宇认为并没有这么严重,他分析道,在风电很热的时候,很多企业纷纷上马项目,但是前一段开始提出产能过剩的论调,其实,80家企业中真正能做风机的就20家左右,而其中有商业化生产规模的仅10家,“这股淘金热过后,市场上能剩10家左右就不错了”。

    但无论如何,国内风机厂商的加速度和你追我赶已经让人眼花缭乱。

    第一批是以金风为代表的老牌设备商。2003—2007年金风的风力发电机销售收入保持35%以上的增长率。2004年2亿元,2005年达到4亿元。国内风力发电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虽然金风连续几年装机翻番,但是依旧被小其8岁的华锐赶超。

    资料显示,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号称中国第一家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和销售适应全球不同风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大型陆地、海上和潮间带风电机组的专业化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403MW,行业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七;2009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510MW,行业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三。销售收入也从2006年的2.1亿元增至2007年的24.99亿元,继而在2008年达到51.46亿元。

    2007年,五大发电集团向华锐采购的风电整机占总销售量的63.3%。近年来,华锐共承担80多个项目的供货任务,包括国家风电特许权二期、三期、四期、五期项目以及甘肃、河北、内蒙古、江苏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等国家多个重大风电专项项目。

    国内排名第三的是东汽,即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受到创伤的东方汽轮机厂。2004年11月,东汽引进了德国REpower公司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FD70强风型、FD77弱风型1.5MW风力发电机组成套技术。2005年4月,东汽成功获得中国山东荣成7台风机订单,7台风力发电机组于同年底投入商业运行。截止到2008年末,东汽风电机组总产量超过1000台。2009年,东汽完成风电设备1804.3MW,并曾经一度赶超金风,位列第二。

    这三家只是代表,就全国而言,2004年以来,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增长速度一直在100%以上,其中,2005年至2007年三年超过150%。

    除了装机,更引风机制造商们追捧的是,风机的单机容量也在不断攀高。

    华锐最新的一则消息是,投资2.8亿元的华锐风电科技甘肃有限公司5兆瓦风机总装项目签约落户酒泉工业园,项目建成后将年产300台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华锐副总裁于建军表示,一期工程已形成1.5兆瓦、3兆瓦风电机组的规模化生产能力。2010年将实现5兆瓦风电机组下线并生产风电机组超过200万千瓦。目前,陆上5兆瓦特大型风电机组的研制和规模化生产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

    “金风提出正在研制6兆瓦,海装和湘电是5兆瓦,其他几家,比如联合动力等纷纷提出将有3兆瓦以上的新机型面世。”周宏宇说。

    加速度发展,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必然是价格战。据悉,1.5兆瓦风机的单价已经从2008年高点的6500元/千瓦下降到了现在4600元至4800元的水平,已有企业出现亏损。

    “最近的一次招标,金风投的4300多元,华锐还要少,4200多元。”某外企驻华代表说,“金风还好一些,因为它本身还经营风场,其他几家国内企业则很难盈利,甚至因为发展太快,款项无法收回,经营链条已经受到影响。”

    “其实,利润压得这么低,就必须靠降低零部件采购价,以及批量生产实现薄利多销,这也必然更促进了产量的激增。而这正是一个恶性循环,价格越来越低,产量越来越高,质量问题就无暇顾及了。”上述外企驻华代表说。

    要技术还是要利润?

    技术和利润看起来并不是一对反义词,也没有矛盾。但在风机行业,却被戏剧性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日进斗金的风电行业,没有人能踏下心来做研发。原本,第一批风机设备商是要搞自己的技术,但是,现在这种潮流下,等你把技术开发好,别人早就依靠买来的图纸赚得盆满钵满了,因此,还在拼命做研发的人反倒会被淘汰。”倪维斗说。

    “谁不想走国产化的道路?谁不想自主研发?如果金风不想,武钢(金风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就不会到处去谈技术转移,去收购国外研究所了;如果华锐不想,韩俊良(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就不用天天喊上市了;如果东汽不想,就不会拼命集中力量研发了。而且买来的图纸,都是二三流企业和研究院的,维斯塔斯和GE这种一流企业是不可能把新研制的技术卖给竞争对手的。”某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家国内大型风机制造商在监控系统无法研制的情况下,虽被迫选择了买图纸,但只买了一半,剩下一半自主研发。

    监控系统犹如人的心脏,所有风机的运行状态都要同步显示,几千公里外的北京可以看到新疆达坂城的每一台风机是转还是停。这家企业研制了一段时间,却始终不太成功,便投付运行了。结果可想而知,业主方怨声不断。一直调试到现在,这套系统还没完全解决,公司的订单量也开始下降。

    其实,虽说国内有80家风机制造企业,但仔细分类,无非就两大类,一类是做科研起家,一类是做装备出身。

    金风属于第一类,其前身是新疆新风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核心业务为风力发电机组研发、制造及销售,也提供全面的风电服务及开发可供向风电场运营商及投资者出售的风电场,后又收购了与其长期合作的国外研究所。

    华锐风电的前身是大连重工,制造重工机械是它的优势,所以,业内戏称“再大的风机对它来说都不算大”。与华锐类似,“东汽和湘电都是产业链条通吃,自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本身就是做制造业起家,尤其是东汽,在要求技术精湛的核电领域占有很大的比重。”周宏宇说。

    但是,风机制造商们的出身,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模式。周宏宇分析说:“金风只能走外包的模式,所有零部件都采购,自己做组装,不过国际大公司多采取这种模式,也比较成功。华锐和东汽则是制造出身,研发方面受到限制。”

    其实,近两年金风的声音弱了很多,其副总裁王海波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要稳步前行。”国内企业也试图在利润和技术中找到结合点,虽然还没有维斯塔斯、GE那样成功的案例,至少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难题,正寻找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世界十大涂料品牌2010年报告全面解析
阅读下文 >> 谁来关注风电产业宏观统筹?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market/show.php?itemid=7430&page=2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