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风机整机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不同观点,实际上反映了在风机产业链条上,仍存在彼此合作不够顺畅的环节。业界专家建议,应该打造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使各企业、各部门均能在此平台上合作研究。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机协会秘书长祁和生表示:“缺少共同的技术研究平台确实是一个问题。目前,一般都是企业自身和研究机构合作,由此造成的技术垄断、信息不共享,对整个行业大发展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这是一个很难解决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他认为,如果企业能够联合起来,并争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行产学研联合,并争取政府支持,进行产品技术研发,将会大大提高我国风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水平。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德馨认为,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业和零部件制造业要协调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国有制造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都纷纷进入风电产业,但主要是采用“总装模式”制造风电机组整机,而采用“配套模式”制造风电机组零部件的很少。风电机组零部件技术含量很高,产品制造质量将直接影响风电机组的可靠性、可利用率和运行成本,因此,也要十分重视风电机组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发展。
那么,双方如何协调发展?贺德馨提出两种方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术创新体系;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是建立创新型企业的基础,创新型企业必须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知识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贺德馨说,可在几个条件较好的风电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进行试点,对其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研发项目、专利申请、产品品牌、能力建设和评估考核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量化的指标。在建立创新体系中,要特别注意加强产、学、研的联合,通过整合资源、联合创新、合理安排市场份额和知识产权的情况下,使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则是指在技术标准、技术信息、技术数据、设备仪器、计算软件、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同联合起来,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联合体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逐步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国家级的风能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认证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整机制造的三个梯队
近5年,中国通过引进技术和联合设计,初步形成了风机制造的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在2007年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包括金风、华锐等,其部分产品技术通过许可证生产方式引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第二梯队是在2007年推出样机,2008年初步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包括上海电气、新誉、湘电等,占当年新增装机容量的1.52%,产品技术的发展有三种方式:通过许可证生产方式引进技术,采用国内科技研发成果,与国外设计公司联合开发。
第三梯队则是于2008年完成样机下线、并安装到现场进行调试的企业。这其中包括远景能源、北京北重、江西麦德等。
零部件的不完全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