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突出“节约优先是能源发展的永恒主题”,对能源消费总量设置“天花板”,成为公众焦点。
《行动计划》把“节约优先战略”列四大能源发展战略之首;把“节约”作为未来能源发展的第一个战略方针。而且,设置了能源消费总量“天花板”,即“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成为全文的一大看点。(见表1)

为什么《行动计划》要设置能源消费总量“天花板”?主要因为我国能源生产、消费不仅能耗水平高,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大范围蔓延。据统计,我国能源消费占全球总量的21.5%,创造了全球GDP的12.3%;单位GDP能耗非常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国的2.5倍、日本的4.1倍。
按照2013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7.5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总量36.5亿吨测算,要实现到2020年的控制目标,2014-2020年年均增幅必须分别控制在3.59%、1.92%以下。但从2006-2013年历史消费情况分析,控制难度很大。(见图1、2)


那么,2014年作为《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完成情况理想吗?预计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38.4亿吨标准煤,年增速2.3%,比2013年(3.7%)下降1.4个百分点,增速创16年来最低值。GDP增长7.4%,单位GDP能耗比2013年下降4.8%。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的目标有望实现。煤炭消费总量从2013年的24.8亿吨标准煤,下降到2014年的24.7亿吨,下降了0.1亿吨。煤炭消费占比下降到64.2%。这是十余年来煤炭消费总量首次下降。
未来六年如何继续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行动计划》提出了两条途径:一是采取“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二是实施系统节能,即“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结构节能”并重,当前要特别重视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来节能,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节能。
3、始终坚持能源供应“立足国内”,作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基石”,同时,加强“国际合作”。
《行动计划》强调要坚持“立足国内”,将国内供应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主渠道”。这是基于能源安全国际环境和我国国情做出的判断。
近八年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加大,已成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铀资源的净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30%,能源安全问题日趋突出。(见图3)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一言以敝之,立足国内,加强国际合作,坚持“两条腿走路”。
4、着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行动计划》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如何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针对性更强、标准更严苛、目标更具体的措施:
①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削减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业分散燃煤小锅炉、工业窑炉和煤炭散烧等用煤领域。“到2017年,基本完成重点地区燃煤锅炉、工业窑炉等天然气替代改造任务”。“到2020年,京津冀鲁四省市煤炭消费比2012年净削减1亿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