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风电安装由设备制造厂商完成,运行与维护检修在一个岗位上,行业标准也如是制定。由于风电发展太快,风电场又远离城市,导致综合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短缺,维护检修在风机质保期就交给了设备厂商。质保期过后,发电企业还是要培养运行维护与检修综合技能岗位人员的,当然在风电集中地区,大型发电集团或者第三方成立维护检修公司也是可行的,可以降低成本,体现专业化。设在发电公司的检修维护人员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和行业鉴定三级工作体系,理论上可以做到持证上岗,但是第三方成立的检修维护公司就不好说了。”薛静对本报记者说。
杨华建议,应以政府为引导方,以协会为组织主体,制定风电运维方面的一些科学、有效的标准,尤其针对风电运维质保期内与质保期外的服务,建立更具针对性的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包括括零部件、主机、服务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运维人员的资格认证培训等。
对此,上述中电联标准化中心人士对记者说:“国标、行标只能是通则性的,不可能像制造商操作手册一样具体到某种风机类型、地理环境、具体的零部件。风电场应该根据自身的机型、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所在地理环境条件因素等制定企业标准。然而,制定企业标准对技术要求水平很高,且目前我国风电场多处于偏远、艰苦地带,运营管理人员良莠不齐,在制定企业标准方面比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