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手工积层、拉挤、预浸料法外,真空导流已成为制作兆瓦级叶片的主流工艺,其有机挥发物低于50PPM,较符合环保要求。我已自主开发真空导流制作机仓罩技术,西班牙Gemsa公司以真空导流法制造机仓罩的技术就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指导开发的。此法产品质量好、污染小,但因辅助工艺材料价昂,成本较手糊法高10%以上,故尚未普遍推广。
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成功SMC(SheetMoldingCompound-片状模塑料)高密度复合材料沼气池,并已投产,为惠及农民、开发可再生资源、保护绿色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贡献。
为发展我国运程电力输送技术,在武汉安装了7500KV特高压冲击实验用玻璃钢塔。塔体玻璃钢部分高26m,外接圆直径6m,由468块1×1m的SMC板块组装而成。此种结构运输安装便捷,成本低于传统的缠绕法。经计算,此塔能经受3.7m/S的风速与7级地震(0.15g)。
企业自行研制拉绕设备,生产的拉挤管材脚手架,已用于电力系统,品质优于舶来品。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与辽宁电力公司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架空导线已开发成功,并已用于电网至沈阳市奥运足球场的输电线路。
在热电厂烟气脱硫工程中,采用E-CR耐化学玻璃纤维无捻粗纱与单向布及乙烯基酯树脂,摈弃传统的螺旋缠绕,轴向强度与径向强度均籍环向缠绕实现(轴向强度主要藉缠单向布)--避免了以往管道两端径向强度过大而轴向强度偏低的问题。此法已逐渐推广。
3.生产工艺及装备硬软件日臻国际水平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纱管是我国复合材料的大宗。其生产设备主机改为下加砂后,经自主创新,将树脂、砂子分别加入螺杆挤出机,经混合后再落到运动中的兜砂布上,夹砂层树脂用量由原来的25%下降到13.5%,即可保证管道的“B水平”,满足管道质量要求,大大降低了成本。
采用滚珠丝杠,实现螺旋缠绕与环向缠绕的小车直线运动的纤维缠绕机已通过验收。此机专为生产电气绝缘管而设计,主轴与小车分别采用伺服电机驱动,由电脂保持内联系,传动精度高。 [-page-]
纤维缠绕管、罐软件水平明显提升,经改进后的软件驱动的缠绕机,管道品质(尤其是管承、插口)明显改进。我软件已得到广大企业采用,并出口到美国。
我国设计并在阿塞拜疆当地生产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用于输水工程,直径2m,工作压力10-25kg/cm,总长265公里,管道与工程质量受到阿政府与德国监理的好评,提高了我国复合材料行业的声誉。
高等学校研发的缠绕机已达22轴,飞机部件、风电叶片、大型管道等可采用铺放工艺制作。
中材科技(苏州)公司的先进复合材料高压气瓶已成为全球四大复合材料气瓶品牌之一,其金属内衬封头曲面设计摈弃了传统的半球、扁椭球、等张力曲线,采用了碟形封头,使容积增加;缠绕过程张力递减技术;大丝束(50K)碳纤用于纤维缠绕,金属内衬外表面与复合材料界面处理技术;悬臂固定水平旋转连续固化装置。已取得6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
4.为发展我国高科技和国防事业作贡献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自1988年迄今,我国科学家利用此装置在世界高能物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对此装置的改造中,成功地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内外筒(用在谱仪上).改造后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性能大幅度提升,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高能物理实验装置之一。
今年神舟七号飞船上,成功地应用了复合材料结构件与功能件。
5.SMC/BMC
2008年春,天津开发成功了SMC模压电气控制框,并开发系列产品。
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与宁波奇乐电器实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高性能纳米复合团状模塑料(BMC-BulkMoldingCompound),采用纳米材料改性等技术方案,其压制件机械性能、绝缘性能大幅度提高,制品成型收缩率大为缩小。经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查询,具有新颖性。业内BMC资深专家匡伯铭教授悉其性能指标后,连声称赞:不容易!性能就是领先。尤其是作为低压电器所要求的弯曲强度提高70%,受到诸多用户的好评。施耐德电器、美国通用、罗格朗、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等著名公司均为奇乐的用户。此BMC料经机械工业电工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各项性能大大优于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