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内蒙古能源局进一步要求:对2011年弃风比例超过15%的盟市,原则上不再核准风电项目。紧接着,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印发“十二五”第二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的通知》,内蒙古地区拟核准项目为零。
电网建设难以一蹴而就,只能靠收紧风电扩产的口子来解决问题。因为风电弃风的现象,已不是一天两天了,电网建设滞后无法快速改善,为了避免投资浪费,也只能是限制风电项目了。
自我消纳
既然风电送不出去,能不能想办法就地消纳?这是风电大区内蒙古所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今年6月,内蒙古电力协会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展开试点,用风电代替火电,实现就近消纳。不过,试点的先决条件是:苏尼特右旗位于蒙西电网末端,当地的用电负荷,接近当地风力发电的总装机容量,这样就可以减少网上传输。有风的时候,就用风电满足负荷,没风的时候,再通过蒙西电网送电。
为了拓宽风电消纳途径,2011年,内蒙古能源局曾组织大唐、华电、国电中商等风电企业,开展风电供热试点。风电供热,就是在冬季后半夜弃风时段,用风电为城镇居民供热,目前已投产试运行。
风电代替火电,固然是个好办法。不过,这样的解决手段,对于解决风电剩余负荷,也是杯水车薪。因为,对于广袤的内蒙古来说,工业化刚刚起步,根本的问题还是负荷不足。缺少足够的产业和项目来消纳巨量的风电,那么,能不能引入高耗能项目,来消纳多余的电量?
而要引入高耗能项目,就需改变对“高载能”产业的态度,按“鼓励发展”的履行准入程序,不再以耗能高低的单一指标来衡量。今年9月份,内蒙古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曾进行专题调研,并发表公开建议:在风电场附近兴建高载能产业项目,同时从政策上,推动风电直接与高载能产业结合。例如,中电投集团依托在蒙东霍林河地区煤、电、铝工业园区,进行微网运行,消纳了当地30%的风电和光伏发电电量。
即便如此,引入高载能项目,也不能一举解决弃风问题,在风电储能方面积极进行探索,争取相关的示范项目落地,成为内蒙古的现实选择。
2013年,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第一台机组即将并网,锡林郭勒盟也在规划抽水蓄能电站。所谓抽水蓄能电站,就是将难以消纳的风电,先转化为水的势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的时候再进行发电。不过,抽水蓄能电站本身也要消耗能源,其解决风电储能的经济性并未得到业内的一致认可。
中广核宝力格风电场场长韩洪奎则认为,在弃风严重的当下,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水电本身就是清洁能源,搭配风电或光伏发电,新能源的稳定性能提高,有助于提高并网比例。
建议实施配额制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认为,与风电高速发展相比,蒙西电网的系统电源调节能力不足,为了给风电大比例接入,只能对火电采取停机与深度调峰的运行方式,这增加了火电企业经营压力。
就蒙西电网来说,无论如何调配,风电和火电总是此消彼长。
对此,国网能源研究院开出的药方是:将风电、光伏发电以及火电打捆外送到华北、华中、华东等负荷中心消纳。国网能源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表明,2020年,风电跨省跨区输送,与在省网范围内消纳相比,可提升消纳规模1倍以上。其中,跨省区外送风电,应该超过三北风电基地风电开发规模2/3以上。在风电大规模接入的同时,通过跨区域输电,将消纳市场扩充到华北、华中、华东,弃风比例控制在5%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