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9岁的徐建中,是我国杰出的热物理学家,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从事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多相流动、燃气轮机、分布式能源系统、风能发电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他55岁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领域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他无时无刻不在感怀自己的老师吴仲华先生。
吴仲华先生是国际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的奠基人,从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就一直成为叶轮机械燃气轮和航空发动机理论基础和设计工具,其著作论文被世界各国科学家引用高达上万次。1979年吴仲华率中国航空发动机代表团访问美国时,GE公司竟然派出两架专机到洛杉矶来接他,并请他一人乘坐长机,以示对他的尊敬。1980年,吴仲华与严济慈、华罗庚一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徐建中1963年师从吴仲华先生,成为他“文革”前的最后一个学生。
航空航天推进动力一直是徐建中的主要科研方向,但伴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严重,他看到了可再生能源对人类未来的贡献这一新的增长点,选择风电核心技术叶片研发为又一科研方向。
为在这一充满挑战的新领域取得突破,徐建中首先选择了赵晓路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早就有志于新能源研发的赵晓路随即加入了徐建中的研发团队。这位64岁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1991年曾在德国宇航院进行合作研究。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吴仲华先生领导下进行三元流动通用理论的验证,完善和发展工作。近年主持了“863”我国先进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高超音速飞行动力装置论证、分析软件包研制工作和“863”100KW微型燃气轮机设计研制项目。他认为,我国大型风力发电起步晚。必须改变在研发上还没有一席之地的被动局面。
徐建中和赵晓路决定,采用在引进的基础上,真正做到消化吸收再创新,走一条引进创新到自主创新的道路。
为此,他们准备从与国外公司联合设计入手,了解和摸透设计与制造的主要问题。
徐建中了解到,荷兰是风电强国之一,技术在国际上是数一数二的。更主要的是,荷兰政府在十余年前决定,放弃风电制造业。与荷兰合作,他们可无保留地把技术告诉我们。
2005年12月,徐建中和赵晓路登上了飞往欧洲的飞机,来到荷兰的一座小城阿莫洛市,走进荷兰CTC公司的大门。
从荷兰归来,他们想寻找一位青年俊才来担当此项重任,年轻的博士研究员徐宇就在此时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33岁的徐宇1993年考入清华大学流体机械专业本、硕、博连读,2003年毕业后前往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在日本福冈从事流体机械研究。2005年12月回国度假时,在清华大学导师吴玉林家中偶遇徐建中,并被徐建中看中。这之后,求贤若渴的徐院士便在邮件和电话中一遍又一遍地向徐宇描绘着中国风电产业的诱人前景。
徐宇被徐建中说动,决定加盟华翼。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因着急派人去荷兰联合设计,他被通知春节前就要来公司上班。结果第一天上班,第二天就去保定出差。
徐宇不负众望,三次赴荷兰与CTC公司的专家展开合作,他住在一个小旅店里,下班后仍在钻研业务,这让荷方专家颇为感动。
与荷方的联合设计很快就见了成效,在完成了2.0兆瓦级38米长的叶片设计后,课题组的许多研究员和研究生都不得不暂时停下手里原有的工作,参与材料和工艺方面的攻关,他们吃住在车间,24小时连续拼搏,最多时同时上岗的有18人,被人们戏称为“十八博士斗叶片”。经过一年艰苦努力,通过加工模芯、制作模具等阶段,终于掌握了叶片的制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