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企业专访 > 与“风”共舞——记中国建材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与“风”共舞——记中国建材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2015-10-23 来源:中国建材报 浏览数:996

一场10级暴风可以把万株大树连根拔起,一场12级飓风可以让大海瞬间变白。风,也许是世界上最无形又最具潜能的力量;是地球上取之不尽的能源;是大自然永不枯竭的恩赐。它蕴量巨大,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一场10级暴风可以把万株大树连根拔起,一场12级飓风可以让大海瞬间变白。风,也许是世界上最无形又最具潜能的力量;是地球上取之不尽的能源;是大自然永不枯竭的恩赐。它蕴量巨大,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很早以前,人们就利用风车来抽水、磨面。在今天,风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不管是在荒无人烟的草原、戈壁,还是环境恶劣的岛屿、海面,都能看到白色的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飞旋。
  同时,风力发电也带动了部分企业找到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建材行业,也因为风力发电产业的兴起,为自身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
  与风电叶片的零距离接触
  一般来说,风速大于每秒4米的三级风就有利用的价值。在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和沿海岛屿风速更大,有的地方一年1/3以上的时间都是大风天,风能是我国看不见的能源宝藏。
  确实,我国具有广阔的草原和漫长的海岸线,风能资源储备非常丰富,仅陆地上的风能储量就约2.53亿千瓦,海上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更是陆地的3倍。有人算了笔账,一部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在不消耗任何燃料的情况下,如果使用寿命达到20年,就可以从空气中最终获取价值超过4亿人民币的电能。
  风力发电设备中最关键的部件之一是叶片,它肩负着为发电机提供动力的使命,不论多大的装置都依靠三支叶片的转动捕获风的能量。
  一般情况下,风力发电机正常运转时,叶片尖端的速度能达到50~70米/秒,这就要求制造叶片的材料,必须有极好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足以应对各种恶劣环境。否则,在狂风中极速旋转的叶片就有从高空突然断裂的巨大风险。
  在人类应用风力发电的100多年里,先后尝试过用木板、布蒙皮、铝合金等材料做叶片,但这些材料都有各自的缺陷。探索至今,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理想的材料——环氧树脂,并在里面加入编织物,构成一种复合材料,这,就是通常说的玻璃钢。这种材料的厚度和重量只有原来的1/4,但强度却增加了十几倍。目前全世界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基本上都是由这种复合材料制成。
  为了让叶片达到最优良的空气动力性能,其外形必须在最大的强度和最轻的重量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要求中寻求平衡,还要求叶片的耐候性要好、疲劳强度要高、结构刚性要强,这一系列看起来苛刻的条件,恰恰彰显出复合材料的结构可设计性等巨大优势,为叶片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今天,风电叶片已成为复合材料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但在2000年以前,我国绝大多数叶片是从丹麦、德国、美国引进的,高昂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风力发电行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风力发电产业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谁能抓住这次机遇,谁就能占得产业发展的先机。
  谁能抓住这个机会?
  在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北翼的江苏省连云港市,有一家原本以生产玻璃钢管罐为主的普通玻璃钢制品工厂,在全国风电行业还没有规模化发展的时候,它凭借着敏锐判断力和勇担风险的魄力,毅然选择了从玻璃钢行业转型升级到风电叶片的行业中去。短短几年,它不仅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叶片厂,更跃升成为我国复合材料领域的翘楚。它就是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从“新进入者”到“No.1”
  8月中旬,记者一行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奔赴连云港市,为的就是到中复连众去探寻风电叶片的神奇与震撼。
  在近距离参观风电叶片之前,工作人员先向我们提供了一组数字:那些转动起来看似轻盈的叶片,其实都是数十吨重的“大块头”。根据实际需要,单支的长度从33米~75米不等,重量在10吨~30吨之间,最大的叶片在长度和重量上都接近一架普通的飞机。
  如果不是近距离接触,很难想象一架飞机在空中随风轻盈“起舞”的画面。
  走进生产基地,一排排的巨大风力机叶片产品整齐摆放在如机场般大小的空地上,场面极为震撼。工作人员指着远处的一排叶片说:“这些是75米长的叶片。如果沿着叶片并排站,每片从头至尾可以站80个人。”
  记者观察,每组叶片的弧度和形状都有细微的差别。“风机叶片尺寸每增大6%,捕获的风能可增加12%,叶片的体积越大,承受的力量越大。我们会根据企业的订购需求生产,那些橙色和紫色的叶片是出口国外的。30年前,我国还没有风力发电的概念,新疆达坂城从丹麦引进第一台风力发电机仅用于风场实验。”工作人员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一边仔细讲解。
  据他介绍,20世纪30年代,丹麦、瑞典、苏联和美国应用航空工业的旋翼技术,成功研制了一些小型风力发电装置。相比之下,中国的风电事业的确姗姗来迟。
  同样是30年前,中复连众还是家小型的传统玻璃钢制品工厂。任桂芳,现任中复连众集团董事长,彼时是这个厂的厂长。她回忆,“一年50万产值,100多个员工,基本没有利润,赚到的1万多块钱只够发工资。”
  没有人会想到,昔日的小厂日后会成为中国复合材料行业的顶尖企业,这中间经历的故事颇为曲折动人。
  说起转型的原因,任桂芳说:“真是源于无奈。有一年冬天,我带着两个员工在东北沿途收欠款,因为金额不多,我们受尽了白眼,客户明明看到我们来了,还是先打完一圈麻将才理睬我们。”
  回家的路上,满怀委屈的任桂芳开始思考不受重视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产品的技术层次太低,没人瞧得起。于是,她下定决心要跳出这个圈子,企业决不能再在低端徘徊,否则终有一天要死掉。她立志要找新项目,要往高端走。
  “不创新就意味着灭亡”,这是中复连众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不变的理念,正是这样的理念做支撑,才有企业后来的腾飞。
  于是,任桂芳带领着企业,逐渐走上生产复合材料的道路。并为企业更名“连众”,“连”代表连云港,“众”代表合作。
  1995年,任桂芳到丹麦参加世界复合材料展览会。“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风电叶片,原来玻璃钢复合材料还可以做成风电叶片。”任桂芳看看叶片展品,又想想自己的企业,顿时萌发了做叶片的想法。
  当时风力发电在我国刚刚萌芽,仅有的生产水平不过是200千瓦,十几米长的小叶片,更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的迹象。
  她带了几张叶片模板的幻灯片回国,“我带着做叶片的想法,先后到相关政府部门走访,但当时的领导都不以为然,说风能对我们地大物博的国家来说,不是必要的需求,我们暂时没有风电产业化的计划和考虑。”
  初心不改的任桂芳,一等就是10年。这期间,对任桂芳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加入了中国建材集团,使企业无论从规模、实力和底气上,都攀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2005年,加入中国建材后的中复连众,正赶上国家发展风力发电的春风,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中复连众抓住机遇,率先进入到风力机叶片制造行业。
  从2006年首只叶片成功下线,到2010年成为当年中国叶片市场的老大,中复连众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发展至今,中复连众的兆瓦级风机叶片规模位列全球前三,亚洲第一,具备年产万只兆瓦级风机叶片的能力,功率从1.25兆瓦到6兆瓦,长度从31米到75米,共有9个系列30多个型号,产品批量出口阿根廷、英国、日本等国家。
  在辉煌成绩的背后,是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中复连众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分)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通过CNAS认可的全尺寸叶片检测中心。以此为支撑,中复连众迅速完成了全国五大叶片生产基地的布局,在超长超大叶片和适用于低风速地区的叶片研发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14年3月,中复连众研发的国内首只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全球技术领先的75米长6兆瓦叶片成功下线,不仅为我国海上大功率风电机组国产化工作奠定了基础,更为国产碳纤维在大功率碳纤维叶片制造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随着全球对叶片强度的要求愈发严格和高标,在更大尺寸叶片的制造上,单纯的玻璃纤维已不能满足要求,由于碳纤维的刚度大约是玻璃纤维的3倍,制成的复合材料制品刚度约是玻璃钢的2倍,于是碳纤维作为性能更优的增强材料添加进复合材料中,成为风电叶片的新材料。
  这恰恰是中复连众的优势之一,因为与中复连众一路之隔的,就是中国碳纤维行业的领军企业——同属中国建材旗下的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在“三新”产业领域,通过加强企业间的产业协同,来提升复合材料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使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携手向高端跃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连众”与“神鹰”如同一奶同胞,形成了中国建材新材料产业链上的高度合力,协同发展。
  一场相见恨晚的强强联合
  2003年初,一场SARS病毒疫情侵袭了全国,在这个人人恐慌的春天,任桂芳的企业却正面临着紧迫的转型改制重任。她在几种选择之中,最终决定加入央企,成为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中国复材大家庭的一员。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任桂芳说:“就是这么巧,那天正赶上市领导找我聊改制的事,刚回到办公室,中国复材董事长张定金的电话就来了,我们似乎心有灵犀,彼此抛出橄榄枝,我对加入中国建材的大家庭,完成转型改制的决心更加坚定。”
  “我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听闻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的故事,虽未见面,但他的故事已经让我非常钦佩。现在我还清晰记得,宋总来连众那天意气风发、兴致盎然。”任桂芳生动地描述着当时会面的情景。
  那次会见,宋志平理性分析了风电叶片产业的国内外发展形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表达了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在复合材料领域更上一层楼的想法和决心。两位对新材料情有独钟的领导者,一拍即合。
  当年7月,这场相见恨晚的强强联合终于实现了。连云港连众玻璃钢集团有限公司在实行改制的同时,与中国复材联合重组,成立了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民企的活力加央企的实力,谱写了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在当时的建材行业,这样的混合所有制形式还是极其少见的。这场重组,对中复连众未来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一举定下了连众未来的发展方向——快速实现复合材料业务的产业化、规模化。
  回忆起对风电叶片的发展规划,任桂芳情不自禁地感叹:“还是宋总有魄力,当时把项目定位在很少见的1.5兆瓦的大功率叶片上,我计划的年生产能力是200片左右,宋总说不行:‘我们要做就做全国第一,做10000片!’此言一出,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此后,我们向市政府汇报了国内外风电叶片产业发展形势和我们的战略规划,勾勒了一个充满希望的蓝图,很快争取到了500亩地用于建造厂房。”
  用“惺惺相惜”来形容宋志平与任桂芳并不为过,中国建材的员工告诉记者,宋总在很多场合都说过,任总是行业痴迷者,中复连众能发展到今天,多亏了任大姐,以及她所率领的这一支踏实肯干、业务过硬和具有高度创新意识的团队。
  “中国建材给了我们极大的信任和支持,我觉得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也践行了中国建材的发展理念,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加入中国建材之前,连众的资产大概1.4亿余元,现在净资产接近30亿元,十几年涨了20倍。”中复连众总经理乔光辉感慨道:“对我们而言,增长的不仅仅是资产,更有广阔的前景和高端的舞台。”
  一位在中复连众工作了10年的高管告诉记者:“自从加入中国建材之后,我们的高管团队非常稳定,中国建材和我们是血脉相通的,大家对发展目标和企业文化的认同高度一致,拥有这样的团队是企业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学生”收购“德国师傅”
  联合重组,是建材工业摆脱现实困境、完成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建材实现快速发展的路径。刚刚起步的风电叶片业务,要想快速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通过低成本重组并购,获取海外的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品牌渠道,无疑是一条捷径。
  2006年,中复连众快速扩张企业产业规模时,因为模具的不足和技术储备的相对薄弱而遇到了发展瓶颈。掌握叶片模具制造技术,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从国外买一套模具,需要1000多万元,如果自主研发模具,成本不到300万元。”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复连众将合作研发的目光转向海外,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既符合国家政策,也体现中国建材的“国际化”战略,不失为一条增强企业实力,扩大企业国际影响的途径。
  2006年6月21日,中复连众的代表赶赴德国,与全球知名的叶片制造商NOI公司的高管会面。恰逢德国世界杯如火如荼,一场全球新型材料领域中的高端“商业并购”故事,在鼎沸的德国拉开序幕。
  事情还要从2005年说起。“那年7月,我们从德国NOI引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1.5兆瓦风电叶片制造技术。几个月后,我们便攻克技术难关,生产出首只单机功率1.5兆瓦、长度37.5米的风电叶片。”乔光辉骄傲地说:“德国人来中国,亲眼看到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便成功完成了技术攻关,对我们的实力特别赞叹,当时,NOI的高层对我们说‘你们把我们公司买去吧。’我们以为是句玩笑,宋总知道后却当即认真表示:‘我们应该收购它。’”
  德国NOI是欧洲第二大叶片公司,具有15年的叶片生产经验、研发经验、模具制造和培训经验。这家公司不仅是风电叶片制造的专业公司,还拥有现代化的RIM(树脂注射模塑成型工艺)叶片模具制作工艺技术。公司的叶片制造采用湿法浸渍真空辅助成型工艺,能有效浸渍玻纤织物,经济性和适应性相对较好,同时,NOI还掌握着更为先进的碳纤维/真空注射成型工艺。
  尽管在2004年,NOI公司遇到财务困难申请破产,正在全球招标收购者。但这个品牌和其拥有的先进技术优势在全球依旧无可匹敌。
  德国之行非常顺利,双方同意推进并购的合作,尽管当时有5家实力很强的国际公司都来竞购,但NOI的高层还是对中国的收购者青睐有加。
  经几番努力后,2006年12月30日,国家商务部批准中国复材下属中复连众设立全资子公司SINOI,收购NOI的有效资产。SINOI蕴含着中复连众的雄心壮志,期待着企业能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风电叶片领域的NO.1。
  SINOI成立后,迅速建成了海外叶片研发中心,通过多次的人员交流、互访和培训,使中复连众相关人员快速掌握了国际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之后通过不断地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中复连众成功完成了真空灌注工艺和模具制造等核心技术的突破。
  乔光辉告诉记者:“收购NOI为中复连众风电叶片生产冲刺亚洲第一奠定了基础。”
  这是中国风电设备企业首次进行的海外并购,也是当年建材行业罕有的一场跨国并购。德国媒体以“为我们带来好运的中国使者”为题,大篇幅报道了这次并购事件。报道中提到,“中国把投资带到了德国。为我们带来了1470万欧元的订单和170人的就业岗位。我们比中国收购者笑得更加灿烂。”
  中复连众的管理团队也笑得很灿烂。SINOI成立之后,迅速建立了海外叶片研发中心,不仅为中复连众掌握国际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还为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培训平台。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中复连众成功完成了真空灌注工艺和模具制造的突破。
  中复连众的此次国际并购,是在国家“走出去”政策和中国建材“国际化”战略宏观背景下实施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开创了中国本土企业收购国外风电叶片公司的先河,还打通了国内企业获取海外风电核心技术的通道。
  如今的“中复连众”,其产品应用范围已经从陆地走向海上,市场从中国走向欧美,成为我国研发能力最强、产能规模与销量最大的风电叶片制造商和新能源事业的领跑者。
  中国政府已经向全世界承诺将进一步加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力度,争取到202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而风力发电叶片无疑是中国建材集团转型升级,向低碳、绿色、环保领域迈进的重要一步。
  事实上,发展包括风电叶片在内的新能源产品,本身就是建材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代表着中国建材行业在世界新能源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
  目前,我国做风力发电叶片的企业大大小小有几十家,中复连众能够稳坐国内风电叶片领域的第一宝座,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要将风电叶片做精做透,从中国第一到亚洲第一,并有朝一日成为世界第一的不懈追求。
  如今,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了人类的当务之急。
  回首中复连众走过的历程,始终围绕着转型升级的思路,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不断开拓市场空间和提升行业地位,从单纯做玻璃钢的小工厂,逐步发展成为集复合材料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服务于一体,以风力发电机叶片、玻璃钢管道、贮罐等产品为主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中复连众用12年的蜕变,生动阐释了中国建材集团向新能源领域迈进的坚定决心,以及服务社会乃至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核心理念。

【延伸阅读】

阅读上文 >> 三一重能:坚持全产业链定位 成为“全球风电第一品牌”——访三一重能副董事长毛中吾先生
阅读下文 >> 严晓林:国内已经完全具备独立开发具有基本功能的风力发电产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30802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