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企业专访 > 【直击】云雾山峰新“风景”

【直击】云雾山峰新“风景”

2014-12-04 来源:能源新观察 浏览数:367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麻江县交界处一带山脉,最高海拔1800余米,这里山势巍峨挺拔,谷岭相间,群山林立,雨量充沛,终年云蒸雾绕,仿佛一幅幅隽秀绝美的山水泼墨国画。
  而今,“藏在深闺”的云雾山峰间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新风景线——由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投建的贵麻项目即将于今年12月底建成投产,届时,68台目前贵州主机最大、塔筒最高、叶片最长的风机群将“傲立”苗岭,迎风飞转,向贵州电网源源不断地输送清洁能源。
  日前,本刊记者走进贵麻风电项目建设现场,亲历了风电建设者们艰苦卓绝的生产、生活场景。
  项目亮点:最长风机叶片现苗岭
  9月19日,驱车沿着贵定县岩下乡的乡级公路向上颠簸攀爬,本刊记者首先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擦耳山风电场升压站,只见站内主要建筑物及输入输出电线已架设完成,主控室内的机柜安装也已接近尾声,整个工作现场有条不紊、忙中有序。
  据中广核风电贵麻项目经理王秀鹏介绍,整个贵麻项目由贵定风电项目和麻江风电项目组成。总投资15亿元。其中,贵定风电项目工程位于黔南州贵定县,由擦耳山、过路山、千盆山三个风场组成,于2013年8月23日获得贵州省能源局核准文件。三个工程场区位于贵州省贵定县和麻江县交界龙头岩一带,距离贵定县城约17公里,场区高程在1600米至1751米之间,高差较大,场内地形复杂,植被覆盖茂密,以灌木、杂草为主。
  风场拟安装单机容量2.5兆瓦风电机组55台,总装机规模为137.5兆瓦,其中过路山风电场拟安装2.5兆瓦风电机组18台,擦耳山风电场拟安装2.5兆瓦风电机组19台,千盆山拟安装2.5兆瓦风电机组18台。
  麻江风电项目工程位于麻江县龙头岩一带山脊,距离麻江县城约29公里,距离贵定县城约17公里。场区高程在1600米至1800米之间,拟安装单机容量2.5兆瓦风电机组13台,总装机规模为32.5兆瓦。
  根据接入系统设计单位初步成果,拟于擦耳山风电场设立升压站,设按220千伏电压等级送出。擦耳山风电场分别设100MVA和150MVA两台主变,供贵定千盆山(2.5兆瓦×18台)、麻江牛皮坳风电场(2.5兆瓦×13台)、贵定擦耳山风电场(2.5兆瓦×19台)、贵定过路山风电场(2.5兆瓦×18台)及远景规划风场的接入。
  “本项目的一大亮点是采用金风2.5兆瓦风机,所有机位点轮毂高度均为90米,轮转直径121米,创下目前贵州最大主机、最高塔筒、最长叶片的新记录。”王秀鹏说,金风科技最新生产下线的这种全功率变流直驱型风机,效率更高,磨损更小,而转轮直径长达121米的叶片能更有效地吸收风能。风机切入风速为3米/秒,切出风速为22米/秒,额定风速为9.3米/秒,平均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2141小时,“这种风机尤其适合低风速山区,以前贵州区域用的主机功率都比这个小,资源并未得到最好的利用。“
  据悉,贵麻风电项目工程于2013年10月20日开工建设,计划于2014年12月20日项目全部投运。
  建设难度:阴晴不定地质不稳
  从建设中的升压站继续往山峰方向行驶,此时海拔已接近1700米,四周的云雾越来越浓,行至部分路段,有时能见度只有不到5米。
  接近牛皮坳2号机位时,一台叶片运输车辆发生了机械故障,堵住了前进的道路,我们只能下车,踩着泥泞在迷雾中步行至2号机位。     
  隐约中能看见已做好吊装准备的叶片、中心轮毂等巨大无比的风机设备,而已经竖立起来的,相当于30层楼高的90米塔筒和大吊车却全部淹没在云雾中,完全看不到顶端。
  王秀鹏说,按照中广核风电公司的安全规定,如果能见度差成这样,是绝对不能进行叶片吊装的,所以现在工作只能暂时停止。“说不清楚过一会儿就来阵风把雾吹开了,大家就能抓紧时间进行吊装;又或许,一整天都是这样,什么活儿都干不了。”
  贵州山区阴晴不定的气候是让建设者们非常头痛的一大难题。
  据了解,贵定县和麻江县地处东亚季风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和季风活动的共同影响下,境内气候因地形的影响而呈多样性、垂直差异明显。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尤其中广核贵定擦耳山风电场与中广核麻江牛皮坳风电场相邻,两工程场区位于贵州省贵定县及麻江县交界处龙头岩一带山脊。两工程根据县界大致划分为东西两块,贵定擦耳山场区位于西面,高程在1500米至1800米之间,高差较大,场内地形复杂,地质结构也较差。
  “风电场新建道路全长约60公里,改建道路约9.7公里。但在建设时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冬天凝冻影响施工,春夏季遇到暴雨又容易引起滑坡,往往刚铺好的路需要多次返工。”中广核贵州贵定项目部项目副经理聂绪兵告诉记者,今年8月,暴雨突袭贵定引发山洪,连位于岩下乡的项目部办公室里都涌进了50公分深的洪水,建设现场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幸好平日的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到位,否则损失可能会很严重。
  “贵州山道艰险,四处悬崖峭壁,有的地方无法铺路,就只能架桥。”聂绪兵介绍,其中有一座由他们命名的“核风桥”,就整整用了四五万方石渣回填而成。还有架设送出线路更是异常艰难,因为那些地方不铺路,所有物料只能通过马驼或人背,一篓篓、一筐筐运进去。有些地方遇到无法逾越的大峡谷,只能采取无人机技术来完成放线。
  聂绪兵说,还有一段进场道路与中石化的输油管道线路重叠,这是中广核风电建设史上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进行保护性施工,“如果采用常规的直接爆破,最多一周就能铺好这段路,但为保护管道只能用爆破锤进行人工操作,加上与中石化沟通协调等,这段路足足耗费了半年时间才建好。”
  虽然建设难度大,但也有意外收获,就是方便了当地村民的出行。“我们的项目都位于贵定最偏远的山区,以前这些地方根本没有路,譬如千盆山上的打铁村,以前这里的十几户村民想要进城,只能步行走山间的羊肠小道,光是下山就要花一天时间。现在我们建设了风场路,村民们购买了摩托车,只用一个小时就到贵定县城了。”聂绪兵说,还有那座“核风桥”,以前山里的村民要通过这里,起码要绕行三公里,现在只要通过500米长的桥就可以了。
  艰苦一线: 8个人的“大山”
  “从2013年初项目启动开始到现在,为了管控好整个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等,我们项目部的8个工作人员每天要负责与十几个施工单位的对接、协调工作,有时还要指挥、安排上百台施工运输车辆,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王秀鹏告诉记者。
  据了解,负责该项目现场管理的这8个人,有3人负责生产管理,5人负责安全管理,这里面有经验丰富的“老风电”,也有刚刚毕业的90后。
  “早上7点就出门,晚上8点才回到项目部,经常都是拿着饼干等干粮和水上山,天天爬荒山、走野路,鞋都不知道被磨坏了多少双,我们自己计算过,每天往返的路程都在70、80公里左右。”聂绪兵说,自己是四川人,还比较习惯高原山区的生活,可是有一些工作人员是以前在平原地区干风电建设的北方人,陡峭的山路、潮湿的气候、辛辣的饭菜,在生活上就成了先要迈过的一道“坎”。
  今年30岁的安全工程师陈光是黑龙江人,来到贵州的时间正好满半年。皮肤被晒得黝黑的陈光,笑起来有些腼腆,他说其实吃住什么都不是大问题,就是每当累了一天趟在宿舍的床上,心里就开始对家里有些牵挂。
  在记者的追问下,陈光道出了原委:“刚来的时候,家里的孩子只有半岁,加上老岳父身体不太好,所有家务事全落在我妻子身上,她还是有意见的。”
  但是让陈光最焦心的还是项目建设,“前段时间,牛皮坳6号风机的那段路,从3月份一直修到7月份,因为中间有整整3个月时间,总共就只晴了7、8天,路刚一修好就会被雨水浸泡,反反复复多次返工最累最苦的时候,真的会很想家。”陈光的话语有点哽咽了。
王秀鹏说,自从来了贵州,大家每年就只有两三次探亲假,其余时间全部都是百分百投入在工地上,根本没有节假日或双休日的概念。
离开位于岩下乡的中广核风电贵麻项目部前,记者参观了这个当地最热闹的乡镇中心,步行不超过10分钟,就逛完了整个镇中心。一个破旧的篮球场,两三个简陋的小饭馆,就是这里全部的娱乐生活。
  王秀鹏告诉记者,建设一线的风电人早习惯了这种既艰苦又单调乏味的生活环境,“你看我们在升压站建了一座大理石的石碑,上面除了有‘一次把事情做好’几个大字,还有所有建设单位负责人的名字。我们说,如果干好了,这就是一座光荣的丰碑,反之,就是耻辱碑!”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黄迪南谈上海电气的风电目标是“陆上前三、海上第一”。
阅读下文 >> 2014年国电集团董事长乔保平都拜会了哪些省市党政领导?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24698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