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企业专访 > 明阳电气集团首席运营官王宪:设备制造商的机遇和挑战

明阳电气集团首席运营官王宪:设备制造商的机遇和挑战

2009-05-29 来源:互联网 浏览数:3537

 

  中国风能产业对话资本论坛于2009年5月22日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目的是全面的解读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结合宏观经济的走势,帮助投资机构了解行业投资的关键要点及风险控制。

  王宪:谢谢大家,今天参会的主办单位提供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来给大家汇报一下明阳的一些基本工作。参会的嘉宾主要分三个部分。

  一,专家。

  二,同行。

  三,投资者。

  希望我的报告专家能够给我们提出来宝贵的意见,同行能够提出批评,投资者和基金能够产生一些共鸣。

  明阳电气集团截止到2009年,一共持续创新16年,我们不断地、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其中经历了三次的产业升级,最后一次产业升级是聚焦在我们现在的风电产业。从明阳电气集团的创业路程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1993年公司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做的配电箱一千块钱一台,95年我们开始做稍微技术耗量高一点儿的低压开关柜,一万块钱一台。98年的时候进入技术含量很高,相对来讲行业壁垒也比较高的高压开关柜,大概10万块钱一台,2000年我们成为国内第一批生产出来高压变频器的厂家,而且高压变频器也成为目前风电整机机组里面控制系统和变频器的核心部件。在2005年我们开始进入风电整机的研发和制造,每台是一千瓦兆瓦级的。

  明阳风电模式的创造历程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是在2006年六月份成立的明阳风电公司,在公司的成立之初,我们就把产业和资本的结合放到了一个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公司在做风电之前都是规模比较小的产业,而风电又是一个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可以说从目前来讲,包括余总的金风科技[33.94 -1.79%],它的微带的发展空间也是非常大的,从目前几十个亿的产值来讲,我们相对于风电制造和风电产业这样的大规模来讲,还是非常小的。我们想在这样的一个行业里面,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同时存在,所以说对于明阳公司来讲,从一开始成立我们就把资本和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盈利模式的创造主要是技术的突破,我们的第一台的兆瓦级风机主要采取联合研发的模式,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和国外的公司联合研发,但是知识产权是我们的。同时我们在2007年样机制造之后,获得了德国的认证。

  在建立兆瓦级风电制造厂的同时,我们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做的中国最大的,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最大的,兆瓦级全功率实验台,这个实验台现在在广东中山。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国际的质量认证。

  国际权威机构发电质量的测试报告可以肯定,我们的1.5兆瓦的风机的运行曲线和设计曲线非常地吻合。在1.5兆瓦的风机制造和大规模产业化之后,我们马上投入了SCD,实际上就是3兆瓦和6兆瓦的风机研制,SCD是超紧凑风机的缩写,实际上针对近海型和海上风机的特点进行设计的,SCD结构更紧凑,重量更轻。什么概念?我们知道1.5兆瓦的风机从目前来讲,它的整机加叶片会在70到80公斤,SCD3兆瓦的总机重量是60公斤。同时带来的是它的成本更低。

  另外供应链突破,目前明阳风电公司的风电整机叶片已经由全部自己供应,同时电供气、电浆也由别人供应。另外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在西安成立了西安风力公司,来生产主轴、机架、龙骨、轴承等大部件。

  在产能突破方面,我们根据风机运输的特点,在主要风场,在我们国家的东北建立了吉林基地,在天津我们投资了3个亿建立了天津基地,主要是面临将来的出口。在南方我们有中山基地,在西部有西安基地,这是中山基地、这是西安基地,这是吉林基地。同时在人力资源方面我们实行的是国际化的人才战略。

  产业资本突破,在目前为止明阳的股东接近8家,主要是由国内和国际的大资本构成,明阳的目标是在2012年产值超过200亿,1.5到3兆瓦的系列风机批量生产,实现产能超过2000台,SCD超紧凑5兆瓦、6兆瓦的风机下线,同时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先进的研发平台。

  谢谢大家。

  任靓:谢谢王总,刚才几位嘉宾的演讲过程当中,都提到了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因素当中。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深圳风发科技周庆余:风电企业创新求发展
阅读下文 >> 专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2340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