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企业专访 > 戈壁滩上等风的人

戈壁滩上等风的人

2013-07-30 来源:国家电网报 浏览数:444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出甘肃酒泉,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茫茫戈壁。在这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亘古不息的大风,从东向西,从西而东。对于在“世界风库”瓜州工作了多年的郑翔宇而言,风是陪伴他的好朋友,亦是难以捉摸的工作伙伴。
  和过去许许多多的日子一样,7月23日6时,郑翔宇准时醒了过来。他下意识地朝窗外看去:天蒙蒙亮,戈壁还是那片戈壁,风机还是那些风机,但窗子被风吹的砰砰响声让他不由得一喜:“今天的风有点大!有戏!”果然,6时30分,国投酒泉第一风电有限公司中控室的员工给他打来电话:“待测风机功率已达到1350千瓦,可进一步观察操作!”
  郑翔宇叫上住在同屋的杨俊,火速赶往风机现场。他俩是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并网检测小组的成员,为了完成国投酒泉第一风电有限公司风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从4月初开始,已经在这个风电场里驻扎了快4个月。
  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是风电安全可靠并网中意义重大的一环。发生在2011年2月21日的甘肃酒泉地区风电机群大规模脱网事件,让安全员杨俊记忆犹新:“598台风电机组脱网,我们都被吓坏了。从那以后,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开始大面积推广。”他走路步伐很快,边走边说,“完成检测的风力发电机,在单相瞬间故障情况下,能尽最大可能与电网连接,保持发电运行能力,减少电网波动。”
  说话间,郑翔宇和杨俊到达现场。天阴沉沉的,风机叶片转动很快,机组、杆塔、银线在雾霭里矗立,远远看去,海市蜃楼般如诗如梦。两人没有停留,推开工作室的门,立即走了进去,稍纵即逝的大风时机不容他们分心。
  名为工作室,其实只是一个蓝色外表、不足3平方米的小屋子。一台电脑,一张桌子,四把椅子,一个用来照明的灯泡,就是“小蓝盒”里的全部家当,甚至连窗玻璃都是用塑料膜代替,风一吹来,塑料膜鼓起,像远航的帆。“这算好的,2012年在阿克塞县检测的时候,我们住过一个月的临时帐篷。”郑翔宇说。
  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下,郑翔宇和杨俊要完成里程碑式的操作。
  1350千瓦、1400千瓦……
  5分钟、10分钟、半小时……
  郑翔宇紧紧盯住数据采集系统上显示的即时数据,心里大喜。待检测风机连续半小时以上功率超过1350千瓦,这意味着,他等了两周的风机满负荷低电压穿越测试可以开始了!
  在杨俊的监督下,郑翔宇开始有条不紊地操作。他点开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综合实验系统,启动测试,随即系统自动拉低电压,触动记录仪,试验开始!8时54分,第一项试验完成。
  试验异常顺利,在接下来的2个多小时里,其他3项试验均成功完成。11时21分,完成所有试验,记录完数据,郑翔宇叹了口气。因为,这一天对于他来说,是个大日子,他盼这一天,盼了4个多月。
  截至这一天,国投酒泉第一风电有限公司风机的三次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全部完成。完成检测并不容易。“技术上完全没问题。瓜州风多,但完成满负荷风机试验需要的10~15米/秒的持续大风难等,每检测一台机组平均需要等一个多月。我们都不敢脱衣服睡觉,得时刻准备着,夜里风来了,穿上鞋就得往现场赶。”郑翔宇回忆从2011年起加入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团队的这3年,感慨万千。
  “风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很难预测它来的时间,所以你得等。”由于风的不稳定性,郑翔宇在这片茫茫的戈壁上,每完成一个风电场的检测,就得等数月。家在兰州的他,整个2012年有283天在戈壁滩上与风为伴。团队里,像他这样经年累月在甘肃各地风电场“等风的人”,一共有十几个。
  “瓜州地区还剩下两个风电厂没有进行检测,今天下午我和杨俊要赶往下一个风电厂。”走出“小蓝盒”,郑翔宇脸上满是欣喜,丝毫看不出坚守了多日的疲惫,“风电并网安全了,风电发展才能跟上去,我希望接下来的检测也能像今天一样一气呵成,早日为风电并网上完这道"保险"。”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石定寰:传统观念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
阅读下文 >> 尉文渊:悲情拓荒者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16829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