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企业专访 > 俞红鹰:做可靠的小型风电机组

俞红鹰:做可靠的小型风电机组

2012-11-09 来源:《风能》 浏览数:2296

  “那你为什么不做?”
  “做好容易但成本太高,卖的会很贵,卖不出去。”
  “我要啊!只要是好东西,贵不是问题。一年能要你1000 万美金的产品,没问题吧?”这位总裁诚恳地说。
  据俞红鹰回忆,这家美国公司主要负责在中国大量采购产品,运往美国销售。该公司已经对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市场情况进行了3 年的调研,发现全世界都没有能靠得住的产品。
  “这两个出发点促使我从2001 年开始做这件事。当时主要还是做咨询,但分出了一部分力量搞研发。”俞红鹰说。
  “但真的没想到这么难。”俞红鹰对记者说,“这一研发过程耗了3 年多的时间。”
  据有关专家介绍,小型风力发电机组所需要面对的环境,甚至比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还恶劣。大型风电机组装在60 米高空,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风区。而小型风电机组装在10 米至20 米的高度,由于障碍物影响,处于风的紊流区。这成为了小型风电机组设计、运行的第一个难点。其次,大型风电机组控制手段强,可以使用成本更高、体积更大的装置实行诸如变桨距等调节,因此设计空间更大。另外,小型风电机组不依赖电网,而是独立电源,是一个集成系统,可靠性还取决于储能、控制能力。其中控制的难度显得更高。由于能量密度大,风小的时候发不出电,风大的时候却要保护机组。
  “空气密度是不能调节的,风速是不能调节的,你能调节的只是一个面积和效率。小型风电机组由于调效率的成本太高,所以一直改面积。但是提高面积后,震动就不好控制,稳定性很差。这是风力发电机组沿用了20 多年的技术路线。我做了大量调研发现,折尾、侧偏保护这方面的故障率是最高的,也是机组不可靠的根源所在。”俞红鹰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俞红鹰另辟蹊径,采取了一般设计者不愿采用的技术路线——放弃增加面积,选择提高效率。
  提高效率有两条路可走。首先是变桨距,但成本太高。其次是使用柔性叶片,使其在大风下变形,形成失速。这等于要从叶片的制作工艺和材料上进行突破。因为在失速之下叶片会产生高频振动,消化这个振动就需要使用柔性叶片,而柔性叶片需要模具一次成型制造工艺才能制造出理想水平。
  “这应该是红鹰公司的一大贡献,是产业和技术的双突破。”俞红鹰说,“当时有两条技术路线,一个是走低价,做很便宜的风力发电机,农牧民用得起。第二个是走高端,不惜一切代价做最好的东西。我走的就是第二条。”
  由于将可靠性作为重点攻克目标,俞红鹰的小型风电机组直到2004 年才宣告定型,并于当年3 月出口日本。在此期间,俞红鹰经历了事业的最低谷。
  “虽然样品成功了,但是钱也没了。”俞红鹰坦言。
  在试制产品的3 年多时间中,红鹰公司的盈利能力逐步下降,不但亏光了创业时的150万,新研制出来的产品因为缺乏验证,也面临无法很快得到认可的尴尬。投资人的坚持显得相当不易,公司几乎到达了破产的边缘。俞红鹰冒着巨大的风险,做出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选择——股权转债权。
  在多数人会选择公司破产逃避债务时,俞红鹰决定将其他股东的股份,转为自己的债务。
可以说,他将红鹰公司整个扛了起来。
  “实际上市场到底怎么样,自己也不清楚。现在看起来红火,那个时候完全没有把握。”俞红鹰说,“当时负债180 万。压力虽然大,但我绝不能对不起朋友,别人是因为看好我才投资的,不能说没就没了。我愿意担当起来,给我一些时间,相信自己还是有能力还债的。”
  在苦心经营了一段时间后,俞红鹰得到了他谓之“救命钱”的项目支持。
    2004 年底,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认可了俞红鹰的“高可靠性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也就是他苦心研制的小型风电机组技术,给予了60 万元的支持经费。之后广东省配套创新基金也给了他60 万元的科研经费。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鲍亦和:再续风电传奇
阅读下文 >> “努力实现疆内电网与“疆电外送”协调发展”——采访新疆电力总经理王风雷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14367&page=4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