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企业专访 > 孙如林:从旋翼到风轮

孙如林:从旋翼到风轮

2012-09-05 来源:《风能》 浏览数:1743

  “1.2 兆瓦风轮叶片研发项目,属国家863任务,也是采用参考样机设计法,在2005 年完成其样机研制,装于金风科技1.2 兆瓦直驱型机组上,运行良好,为金风科技1.5 兆瓦机组的研发做了技术准备。”孙如林说。
  通过“参考样机设计法”实现风电叶片的本土化生产,除了是从可靠性和成本上考虑外,市场环境的适应性也极为重要。孙如林指出:“根据中国的风况,在每秒7.5 米以下的占到70%,使中国风能具有自己的特点。当年国外厂商的机组二类、三类风区的有,三类风区以下的怎么办?我们需要赶紧改型。自己不懂怎么改?像1.5 兆瓦的,一类是67 米直径,此后有70 米的、77 米的、82 米、93 米的,现在还有102 米的。从82 米开始到100 米以上,自己没有研发改型能力是不行的。再加上高原、高温、沿海等等的需求,都需要自主研发能力来解决。”
  据孙如林回忆,中航惠腾的1.0 兆瓦型叶片是参考自身750 千瓦叶片改进设计的,并随整机出口美国。2.0 兆瓦叶片则是该公司自主研制,装于重庆海装机组上,运行情况良好。而销量较大的1.5 兆瓦风轮叶片则是与荷兰复合材料技术中心(以下简称CTC)合作设计。在收购CTC 后,中航惠腾又完成了2.5 兆瓦、3.0 兆瓦风轮叶片的研发。
  “这期间我们深深体会到,收购国外设计公司,要学习到核心技术,必须派中国技术人员参与到他们的设计当中去,至少要一起完成1-2 个型号设计的全过程。否则,会造成中国虽有产权,但没有掌握知识的情况。”孙如林说。
  目前,中航惠腾经历十多年的艰辛历程,培养造就了一支技术队伍,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根据中国风况及市场要求,可以自主研发3 兆瓦和3 兆瓦以下各种型号的产品。
  实际上,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航惠腾在叶片市场都扮演着龙头企业的角色。孙如林认为,这应该感谢时代、感谢机遇,使中航惠腾的叶片从我国风电大规模开发的初期,便推出了较为先进的产品。同时,也应该看到中航惠腾初创时的机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能够借助各方优势迅速发展壮大。
  但孙如林还认为,叶片市场近些年的表现低迷,值得从各层面进行深思。“看到惠腾效益好的时候,很多厂家纷纷都上了风电叶片业务。导致恶性竞争,产品价格屡创新低。”究其根源,首先地方保护,为了财政效益用风能资源换投资。同时银行也未能做好把关工作,无节制地对外贷款。但他仍认为市场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是正常的:“电冰箱、电视机等都经过这样的恶性竞争阶段。中国还好,中央能控制一下,国外更是如此。出现问题不怕,要扎扎实实的处理问题,最终由风电大国变成风电强国。”
  2011 年1 月18 日,是中航惠腾公司成立10 周年的纪念日。孙如林作为在该公司成立初期便不断耕耘的总工程师,被选为两名功勋人物之一。除参加了许多风电项目研发工作外,孙如林还曾担任中国农业机械协会风力发电设备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风力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为行业做出过大量有益的工作。2012 年1 月,75 岁的孙如林从中航惠腾卸任,将自己曾遇到的技术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分析写出技术文章,并整理成册,取名《风力发电系
统风轮技术文集》。
  孙如林说:“我不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而是向年轻人讲在碰到问题时该做些什么。只有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才能改,才能变动,最终把一个型号做好,做扎实。”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尉文渊:从未离开江湖
阅读下文 >> 杨校生:心有风电希望结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13875&page=5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