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访人物 >企业专访 > 金风科技:高速发展中的冷静思考

金风科技:高速发展中的冷静思考

2011-10-19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浏览数:1107

      —专访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
       新疆达坂城风电场的一面墙上,一幅20多年前创作的油画至今仍会吸引参观者驻足凝视:在绵延起伏的天山脚下,是成百上千台风力发电机;画面的近景则是在广袤沉寂的大漠上坚韧跋涉的13头骆驼。它们既象征着达坂城风场当时安装的13台风机,也寓意金风科技创业者们早期创业的艰辛和不屈的意志。
      1989年,时任达坂城风电场场长的武钢和他的团队,面对达坂城取之不尽的风力资源,萌发了他们最初的创业梦想:在达坂城安装成百上千台的风力发电机。
      受益于国家鼓励和扶持新能源的发展政策,20多年后,由武钢和他的前辈们一起创建的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科技”),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中国风电产业的领军者。截止2010年底,金风科技在全球安装的风力发电机组达8278台,装机容量累计9095.05兆瓦,这个数字远超他们最初的梦想。
      然而,在中国风电高速发展的背后,产能过剩、并网困难、并网事故频发等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与此同时,国家紧缩的财政政策对于风电项目的投资建设造成的冲击也不容小觑。
     一路飞奔的中国风电终于开始放慢脚步,有人称现在是中国风电业的冬天。
     从中国风电业的刚刚起步,到艰难前行,到加速度快跑,直到今天的减速调整,金风科技在其中的表现一直都非常抢眼。作为中国风电业的代表,在每一次行业变速时,金风科技是如何思考和部署自己的战略、调整自己的战术的?在现在的行业冬天,金风科技又将如何变通和应对?未来的路金风科技将何去何从?这是许多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
     梦想
     TBR(《清华管理评论》): 在金风科技成立的时候,中国的风电制造几乎是零,金风科技当初为什么会选择风电制造创业?
      武钢:选择风电和以后所做的一些选择,都缘于金风人关于新能源的三个梦想。
      第一个梦想产生于我们的探索期。1989年,当我们几经挫折,终于在达坂城风场成功安装从丹麦Bonus公司引进的13台风机的时候,我们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在达坂城安装成百上千台的风机。现在看来,这一梦想早已实现。截止2010年年底,金风累计装机容量达9095.05兆瓦,装机数量8278台。
     第二个梦想是要用中国人的双手,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风机。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国内大部分风机都依靠进口,设备造价和工程造价都非常高。那时候,人们对风电用性本来就心存疑虑,如果成本再那么高的话,风电的发展就会更加困难。要在中国做大风电,一定要打破成本太高这一瓶颈。只有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风机,并形成规模生产,风电成本才有可能降下来。金风在1997-2006年的创业期阶段实现了这一梦想。
     1997年,我们与德国Jacbos公司签订了失速型600kW风机生产许可和技术转让合同,我们的想法是通过对这些机组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开发,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新型风机。1998年,金风科技的前身——新疆科工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前期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我们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600kW风机的研制,并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同年,由金风制造的首台国产600kW风机在达坂城风场投入运行。
     之后我们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不断地加强与产业链厂商之间的合作,提高了我们在技术研发、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方面的能力。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年产4000台兆瓦级机组的产能。1.5兆瓦及2.5兆瓦直驱永磁机组得到市场的全面认可,风机可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低电压穿越测试也顺利通过认证。1.5兆瓦低风速、高海拔、沿海、低温等系列机型都已经顺利投产和投运。
     2011年对于金风而言,是非常特殊、也非常有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将以前取得的所有成绩归零,要开始探索我们的第三个梦想,那就是要让中国风机走向世界,利用五年时间把金风科技打造成全面国际化的公司。
     选择
     TBR: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金风科技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武钢:最关键的挑战有三个,也是我们发展中的三次重要选择。第一个挑战是,我们选择了从风场经营到风机制造,但我们到底能不能把风力发电机造出来,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当时国内没有人制造风机的原因。
      制造风机需要资金支持。那个时候,国家的财政政策不像现在这样开放,没有创投也没有风投,银行对风电不太了解,对风电项目的态度也不积极。刚开始我们寻求发展基金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业绩支撑,按照当时的业绩,我们以每股3元多的价格卖给人家都没人要。我们只好把自己的工资和全部积蓄拿出来,全部投入风机开发和制造。虽然很多人都说我们那时候的做法像赌博似的,但当初我们对自己的定位还是比较客观的,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到1998年,我们已经掌握了风机制造的核心技术,由于我们自己是风电场出身,对市场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对未来充满信心,唯一欠缺的是零配件制造。
     当时我们地处新疆,新疆的工业和制造技术都不发达,而我们又想做成风机制造这件事,怎么办?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于是,我们就选择了“抓两头、放中间”的哑铃式商业模式。就是将关键技术和市场掌握在自己手上,中间零部件加工和制造交给其他零部件厂商协作完成,最后整机由金风完成系统集成。采用这种模式,金风得以快速进入风电市场,并在早期实现了快速发展和成长。在后来的发展中,这种模式也使得我们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升级,我们的技术能力和产品升级能力一直处于业界领先水平。这种模式现在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国内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在应用这种模式。
     第三个挑战是我们对于直驱永磁技术的选择。在1998-2004年之间,金风的主要机型都是双馈型风机,包括我们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后续能源课题”中的兆瓦级风机研制项目,也是基于双馈技术的。而直驱永磁的电力电子发电技术在当时还不是太成熟,将双馈技术调整为直驱永磁技术对我们当时而言,是一项非常困难的抉择。以前传统的做法都是跟随国外技术,这次是要从零开始,来挑战全球的领先技术,能不能成功?该不该选择?这也是相当大的挑战。但当我们了解到永磁技术的先进性和能够为客户带来的价值之后,我们还是非常坚定地选择了直驱永磁技术。
      2004年,我们与德国Vensys开始联合进行直驱永磁机组的研究与设计,2005年6月完成了1.2兆瓦直驱永磁样机的研制。2007年我们斥资4亿元人民币,完成对德国Vensys公司70%股权的收购,成功将直驱永磁技术转化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当时花4亿元钱购买Vensys公司的股份,占了我们当年利润的很大一部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样的决策是正确的。
       2011年2月份,我们因为直驱永磁技术被麻省理工学院评选为年度全球最具创新能力50强企业。在风机行业,只有我们和西门子获得了这一奖项,这也说明直驱永磁技术在风电领域是领先的技术,未来将会成为一个主流趋势。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史立山:风电政策转向 不影响支持风电
阅读下文 >> 柯劳思:风电产业或将迈入理性发展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experts/show.php?itemid=10884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