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建立模型之前,选址人员最好先到项目现场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对比手里的资料是否与现场地貌相吻合,如发现误差需要及时调整。在计算机模型上定义地表粗糙度之后还要进行反复校核。简单的验证方法是在测风塔的位置放置一台风机,设定此风机的轮毂高度和测风塔风速仪的高度相一致,之后运行此模型,检查轮毂处的风速是否和测风塔实测风速相一致。如此反复,直到一致为止,从而得到最优的风场地表粗糙度数据。
3. 等高线数据不够精确,造成风能评估的误差。
等高线的准确是整个风场模型准确的前提条件, 而现在很多设计院和业主使用1:50000或1:5000航拍地图,将其扫描到评估软件后对不规则等高线进行手动调整。这一过程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误差,甚至达到30米以上。如此大的误差,尤其对于地形复杂的风场,造成了整个模型从根本上发生错误。因此,建立等高线模型之后选址人员仍需要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尤其是测风塔等关键点。
4. 测风仪没有定期进行校正。
测风仪属于高精度仪器,如果不定期进行校正,误差就会逐步增加。而很多业主安装了测风仪之后就只是等待下载数据,忽视了对测风设备的定期维护,从而影响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5. 没有考虑现场空气密度对发电量的影响。
现场空气密度下的功率曲线是风电场发电量准确评估的重要条件。空气密度和风功率密度成正比例关系,但标准空气密度下的风机功率曲线和不同空气密度下的风机功率曲线并不是成正比关系。虽然有些风能评估软件在建立模型时已经考虑了现场空气密度对风能的影响,但往往只通过简单的比例关系进行折减,从而影响到了风场最终发电量的评估。
6. 过分依赖软件的自动生成功能。
现在的风能评估软件大多具有自动布机方案的功能,即设计人员输入风场装机容量、风机台数、风机间间距等参数后,软件会自动生成布机方案,我们设计人员往往过分依赖此功能。
此自动布机方案的原理是软件首先搜索风电场中发电量最好的第一个机位,搜索到并固定此机位后,软件开始搜索第二个机位,搜索到并固定此机位后,软件搜索第三个……以此类推,最终生成整个风电场的布局方案。然而此方案并不一定是最佳方案。虽然下图方案1中山顶的风机发电量是最好的,但方案1中两台风机的综合发电量并不一定比方案2中两台风机的综合发电量高,因为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整个风场的综合发电量,而不能局限在某些个别风机的单机发电量。
下图是内蒙某个项目实际的微观选址方案。方案1是由电脑自动生成的,其中最好风能的位置都已被占用;方案2是在方案1的基础上进行了手动调整,虽然放弃了部分最好的风能位置,但方案2中的风场综合发电量却要比方案1高出6%左右。由此可见,在软件自动计算之后一定要进行手动调整,调整后的方案往往会使整个风电场的发电量有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