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随着直径超200米的风轮系统在118米高空与机舱精准对接,最后一台中船科技H220-10MW机组在天山北麓的戈壁滩上稳稳扎根,至此,中船科技为新疆华电天山北麓项目61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项目三标段供货的100台机组全部完成吊装,为“疆电入渝”按下了加速键。
新疆华电天山北麓项目61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项目是国家“十四五”重点“疆电入渝”工程项目,也是我国首批“沙戈荒”基地外送通道项目。项目占地990平方公里,覆盖哈密巴里坤与伊吾县的风光资源富集区。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整合重庆的用电需求与新疆的资源优势,通过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每年向重庆输送绿电142亿千瓦时,推动能源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更好服务新渝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精益匠心 高质高效保交付
新疆华电天山北麓项目属于中船科技首个外部百万级容量风场订单,项目于2024年11月开始机组交付,2025年7月底完成100台机组的全部交付,承担起该项目交付任务的是距离风场200多公里外的中船科技精益生产示范基地——新疆哈密总装基地。
面对这一国家级重点项目且较短的交付周期,新疆总装基地严格推行基于价值流分析的精益生产,大力推行标准化、节拍化、可视化及工艺优化,并打造了精益轮毂示范生产线,实现效率提升30%,交付周期提升37%。现场还通过6S改善,全方位打造了高效安全的生产环境。100台机组最终于7月25日实现安全、高效与高质量的交付。
随着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2024年12月到今年6月,项目迎来了大批量交付时段。为保证除主机外各大物资及零部件的准时到货,针对叶片供应商在新疆区域的产能不足,公司决定从吉林白城运输至新疆哈密区域,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由于项目机位场地较小及场区土质松软问题极易造成压车,项目部通过提前熟悉各厂家发货计划,每天掌握运输车辆在途情况,提前与项目各方制定卸货计划,提前锁定资源以降低设备压车风险,为车辆往返拉运设备缩短周期,保证交付进程。
戈壁突围 披荆斩棘战吊装
由于项目体量庞大,业主将全场划分为8个施工标段,其中中船科技供货的100台机组分成前后50台2个施工标段,前50台于2024年12月27日启动首台机组吊装。
为确保首吊工作万无一失,项目团队提前一个多月启动筹备,针对吊装重难点,反复优化方案并组织技术人员论证,围绕关键步骤进行推演,磨合主吊与辅吊的配合协同度,确保各项准备工作无缝衔接。为提升施工效率,项目采用整体吊装的施工工艺,吊装作业开启后,塔筒及机舱吊装、风轮系统地面拼装紧锣密鼓,一气呵成,让一台台机组陆续扎根戈壁荒滩之上。
今年4月,中船科技负责的2个标段同时开工后,高峰时段达到8个吊装面,面对作业面多、吊索具不够等难题,项目团队精心组织资源调配,集合力量攻坚克难,及时联系周边项目调拨吊具、沟通吊具厂家缩短生产运输周期;为确保安全高效完成机组吊装,提前识别机组的安全、质量风险,利用项目资源将风险降至最低,保障机组吊装施工零质量、零安全事故;为加快吊装进度,周期性的邀约各参建单位归纳总结,优化流程,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缩短吊装周期,做到“抢窗口、保安全、保质量”三不误。今年5月16日,前50台机组全部完成吊装,后50台也在9月19日完成了最后一台机组的吊装。
此次吊装的H220-10MW机组是中船科技为“沙戈荒”区域量身定制的,在2023年5月下线后,严格按照样机测试、小批量验证、再到大批量生产的开发流程,完成了测试验证及示范应用。该机组叶片长108米,轮毂中心高118米,叶轮直径220米,在满发风速下,每转动一圈可发电20度。
逆风迎沙 一“麓”攻坚勇向前
项目毗邻蒙古国边境,处在戈壁腹地无人区,这里常年与六级以上大风相伴,最大瞬时风速高达34.4米/秒,直逼12-13级台风的烈度。
从2024年10月至今,项目团队长期在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物资缺乏的环境下工作,狂暴的风沙拍打在他们脸上,毒辣的太阳晒在他们身上,但他们不曾停下奋进的脚步。为保证施工进度,大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新疆的白天总是漫长,常常一天工作下来,脸上像针扎一样生疼,一撮就是一层皮,但大家始终无惧挑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硬是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属于能源变革的壮丽篇章。
在机组吊装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静调工作也同样步履紧凑,当前项目部已完成75台机组的静调作业。
目前,项目部正争分夺秒、火力全开向着全容量并网目标全力冲刺,并网后,100台机组每年可发绿电约3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0余万吨,这些绿电将沿着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一路向南汇入重庆电力网络,缓解其能源压力,更将新疆的“风光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