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材料公司首届科技大会暨人才工作推进会上,山东玻纤凭借在高性能材料研发及核心技术自主化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膺“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超高模风电纱的开发与应用》斩获创新创效奖一等奖;《纺织用低Tex直接纱浸润剂及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摘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线短切新型工艺创新与应用》获得群众性创新成果一等奖……多项重磅奖项加身的背后,正是山东玻纤深耕创新沃土、持续攻坚核心技术的坚实足迹。
“这批超高模风电纱,即将成为百米级风机叶片的核心骨架。”在山东玻纤智造车间,该公司总工程师杨风波指着卷绕机上的银白色纱团介绍。这款斩获创新创效奖一等奖的产品,是企业在行业寒潮中撕开高端市场缺口的“利器”。
(山东玻纤超高模风电纱生产线)
2023年,玻纤行业产能过剩与高端材料垄断并存,山东玻纤陷入发展瓶颈。“客户考察时直接问我们能不能做风电高模纤维,这是市场给我们下的‘战书’。”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善俊回忆。经团队测算发现,未来五年国内风电市场需求大。依托三十余年玻纤制造经验,该公司果断决策启动30万吨高性能(超高模)玻纤智造项目。
第一批原料入窑后,拉出的纤维几分钟内就断裂,如同“漏粉条”般难以成束。技术员把行军床搬进控制室,职工的工作服沾满玻纤碎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天的坚守,终于迎来“曙光”,第十一天凌晨,第一卷合格产品卷出。
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风电叶片常年在高空承受强风冲击、昼夜温差剧变,对核心材料的疲劳抗性要求近乎苛刻。客户早已明确“底线”:产品需通过150万余次挥舞疲劳试验、200万余次摆振疲劳试验等全尺寸叶片检测。接下来的9个月,成了整个团队的“煎熬期”。他们每周与检测机构对接进展,当“检测通过”的消息传到山东玻纤时,寂静的会议室瞬间被雷鸣般的掌声淹没。“我们等了大半年!”客户当场签单,数据显示其核心性能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沂蒙山区的这片厂房里,自动卷绕机在不知疲倦地运转。那些纤细却坚韧的超高模风电纱,正源源不断地运往风机制造厂,成为百米级叶片的“核心筋骨”。
(山东玻纤技术研究院)
如果说风电纱是“尖刀产品”,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浸润剂技术,就是山东玻纤掌握市场话语权的“压舱石”。作为玻纤生产的核心辅料,浸润剂曾长期依赖外部供应,制约成本控制与产品升级。
“必须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山东玻纤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波牵头成立浸润剂开源与提质降本工作专班,全力推进浸润剂原料、浸润剂配方研发进程和完善现有的浸润剂配方体系。
“我们下设1个产业化推行工作组和2个专业工作组,具体负责化工产业化和提质增效降本项目推行。”朱波介绍。 产业化推行工作组负责推动化工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工作推进; 浸润剂原料及配方研发专业工作组负责推动新浸润剂原料配方研发、新产品浸润剂配方研发和完善现有的浸润剂产品体系,从而实现产品差异化; 降本增效工作组负责化工寻源与扩源工作,积极挖掘更多优质且成本合理的化工资源渠道……
各部门各司其职又紧密联动,在浸润剂技术攻坚的战场上掀起了一场“破壁之战”。
(科研人员正在检测产品性能)
实验室里,研发人员带着啃“硬骨头”的韧劲反复试验,不断对比分析各种替代原料的理化特性,调整配方比例、优化合成工艺,在密密麻麻的记录本上标注上百组试验数据,逐一攻克原料兼容性不足、成膜稳定性欠佳、与玻纤基材适配性差等多个技术卡点。经过近百次的迭代试错,终于成功研发出多款性能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且原料成本较原方案显著降低的替代配方,为后续实现浸润剂自主供应筑牢了技术根基。
降本增效工作组则开启了“地毯式”寻源模式,团队成员跨越多省走访多家化工企业,建立起核心指标的供应商评价体系。“我们不仅看价格,更要算‘综合账’。”工作组组长李德志介绍,他们积极协同开展商务谈判,力求降低采购成本。“现在我们能根据不同客户的产品需求,柔性调整浸润剂配方,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李德志说。
如今,山东玻纤已实现部分浸润剂自主供应。“核心技术握在手里,说话才有底气。”朱波的话语里满是笃定,浸润剂这颗“压舱石”,正让山东玻纤在高端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稳。
从风电纱的“十年磨一剑”到浸润剂的“体系化攻坚”,山东玻纤构建起“高端产品拉增长、核心技术稳根基”的创新格局。“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产学研融合,在风电纱升级、浸润剂体系化开发上持续发力,确保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朱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