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风电版图上,中东南部低风速地区曾长期处于 “看得见风、发不出电” 的尴尬境地——传统风塔因高度有限,难以捕捉高空有效风速;柔塔突破150米后成本飙升、风险陡增;即便部分混塔技术落地,仍面临运输难、安装慢、运维贵的现实挑战。当平价上网成为行业常态,“如何用更高效率激活低风速风资源”,成为千万风电开发者的核心诉求。
华斯壮预应力构架式风塔技术的横空出世,正是为破解这一困局而来。以”预应力“为核心、”构架式“为形态,这项技术不仅重新定义了高塔架风电,更让曾经被判定“无开发价值”的低风速区域,真正蜕变为可持续盈利的“风电沃土”。
#1 让低风速地区“逆风翻盘”
低风速地区的核心痛点,在于“低空风速不足、高空风速达标”的风切变特性。华斯壮预应力构架式风塔直指这一关键,以高塔架设计,轻松实现160米+塔架高度,将风机叶轮精准送抵“风速黄金层”——相较于传统90—140米塔架,其可捕捉的风速提升20%—30%,即便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中东部低风速区域,也能让风机“全年不停转”。
位于青岛胶州的风电项目,采用华斯壮预应力构架式风塔,机组可稳定捕捉160米及以上高空的有效风速。通过实际发电数据表明,同样机组型号下,轮毂高度为170米的单台风机在13个月内的发电量(12616.26MW)相较于轮毂高度为160米的单台风机在13个月内的发电量(10384.94MW)高出21.49% ,建议在高切变区域,轮毂高度优先选取较高高度,此举有助于提升投资回报率。
#2 超稳、超省、超灵活的三重技术突破
传统高塔架常陷入“要高度就失稳定、要稳定就增成本”的两难。华斯壮预应力构架式风塔以独创技术打破桎梏,实现“结构稳定、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灵活适配” 的三重优势:
1、超稳结构:预应力筑牢安全底线
预应力构架式钢管结构,本身刚度大,使160m以上钢结构风电塔一阶自振频率高于机组额定转动频率(1P),避免结构与机组发生一阶共振,同时下部构架式结构避免了低空高切变区整体涡激振动的问题。同时,通过扩大塔架外接圆直径,提高构件材料利用率,在不增加用钢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结构承载力,并通过施加预应力进一步提高塔柱抗疲劳性能。预应力构架式风塔技术让塔架整体受力更均匀,抗风载、抗覆冰能力更强,即便在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下,仍能稳定运行,塔架主体设计寿命达25年以上,零结构失效风险。
2、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全周期降本
风电项目的长期盈利,不仅依赖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更取决于运维阶段的效率与稳定性。华斯壮为预应力构架式风塔配套”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体系“,完美适配平价上网时代的成本诉求。预应力构架式风塔设计大幅降低材料用量——相较于同高度混塔,钢材消耗减少约40%,混凝土用量减少约60%;运输成本直降,模块化构件可通过乡村公路运输,无需改造路况;安装环节无需大型吊装设备,单塔安装周期缩短至7-10天(传统混塔需15—20天);以检代维,建立无人机巡查系统,实现终身免维护目标,大大降低运维成本及停机损失;而且不同于传统混塔退役后难以拆解的问题,构架式结构易拆解、易回收,回收效益高,在寿命周期后无需进行爆破,可进行无害化处理,为开发者规避未来环保合规风险。
3、灵活适配:复杂地形“无禁区”
针对中东南部丘陵、山地、河网密布的复杂地形,华斯壮预应力构架式风塔的设计可灵活调整塔架高度(140—200米按需定制),基础中心间距约16米—20米以上可以设计调配,且基础占地面积仅为6-10平方米,无需大规模平整土地,既减少生态破坏,又降低选址难度。针对山地等不平整地面,可以设计高低腿;对于南方河网密布的地形,可以跨沟渠建设;同时也可用于技改项目,可跨原塔筒基础建设新塔基础。
#3 每一个项目,都是技术实力的勋章
华斯壮的技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它让我们在曾经‘看不上’的风资源区,赚到了比优质风场更稳的收益。从东北寒冷地带,到陕西黄土高原,再到湖南的河网地区,每一个项目均能实现高效落地。
黑龙江勃利项目——全球最高预应力构架式风塔(185米)
陕西延安吴起项目——全球160米以上最大的构架式风电场
湖南益阳沅江项目——首次采用跨沟渠的建设方式
#4 以技术之力,共绘双碳蓝图
我国风电行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源于对”更优技术”的追求。华斯壮预应力构架式风塔技术,以”高性价比、高稳定性、高适配性“的核心优势,正在将中东南部千万亩”沉睡风资源“转化为绿色能源宝库,为风电开发者创造可持续价值,为”双碳“目标落地注入强劲动力。
未来,华斯壮将持续深耕风电塔架技术创新,让更多低风速地区“风尽其用”,与全球能源伙伴携手,共筑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能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