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看资讯 >产业政策 > 中外风电之战:遭外资垄断20年,夹缝崛起的中国风电如何绝地翻盘

中外风电之战:遭外资垄断20年,夹缝崛起的中国风电如何绝地翻盘

2023-01-05 来源:搜狐作者:韦继涛 浏览数:381

你是否注意过平原上呼呼转悠的风车?要知道,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上世纪,确是国外掣肘我们经济发展的武器之一。20世纪

你是否注意过平原上呼呼转悠的“风车”?

要知道,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上世纪,确是国外掣肘我们经济发展的武器之一。

20世纪八十年代后,丹麦以三台风电机组敲响了中国风电行业的大门,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现在,中国风电早已占据国内主要市场,而早些年均分国内市场的三大外企只落得尴尬谢幕。

风云三十年,中国风电从在夹缝中求发展,到如今技术领先国际,更从外企手中一点点收回了国内市场。这样的技术全方位碾压,是怎么做到的呢?

土法风电到发行前沿科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大力发展工农业之际,却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电力。

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呼吁全民办电,解决电力的缺口问题。而这时,相对于火电和水电,风力发电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历史上,我国很早就有了对于风能的开发利用,但主要也是利用风能,进行提水蓄能进行发电。

比如说,在风力比较大的地区,利用河流山川,发展水力发电。在这个过程中,风的力量会让提水蓄能更有效率。

但如果单纯用风力进行发电,却依旧是一片空白。

正当老百姓们热火朝天地将水力发电与风能结合起来,为工业发展提供电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个地方——丹麦,却早已经有了非常现代化的风力设备。

起初,国内的科学家们对于丹麦的风电机组也进行过无数次的研究,希望能够根据丹麦的机器,制造出适合国内的风电机组。

但因为风电机组的制造和生产,并不是某一个单独的领域提高技术就可以完成,这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进步和提高。

可以说,风机的制造,小到一个螺丝钉,都可能会让风机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现频繁的设备故障。

在资金不足和工业水平的限制下,我们依旧在新疆、江苏等地区,制造出了一些小型的风电装置。

1982年,在钱学森的牵头下,中国风能专业委员会成立,与之一同成立的,还有其他相关的风能机构。

而这些机构的诞生,无意向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曾经人才短缺的风能领域,在此之后,不仅有了专业的机构管理,更有了专业的科技人才进行探索研究。

为了互相学习前沿的风机知识,《风力发电》等科学刊物横空出世,在这些书中,除了能看到国内外的风能最新知识与探索,还有相关的科学研究和试验过程展示,更有经验教训的总结。

可以说,风电成了中国科研人心中一块势必会再次夺回的领地。


打开国门的丹麦风机,到研制自己的风机

早在1891年,丹麦便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的风力发电机。

在这个技术萌芽的支持下,丹麦迅速成为了制霸全球风电领域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的丹麦风机,早已伫立在了许多国家的土地上。

而这当中,丹麦风电行业的领头羊维斯塔斯公司,更是一马当先,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自身的科研力量,进行了一次次的风电技术革命。

也正是在这一次次技术革新中,丹麦牢牢占据了强者林立的风电行业的第一把交椅。

起初,维斯塔斯公司因为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政策倾斜,将加州作为了重要的海外客户,也放置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这本来是一项双赢的买卖,但在1985年,随着优惠政策的结束,美国风电市场大受打击,而根植于优惠政策的维斯塔斯公司也遭受重创,一度面临破产的风险。

但也正是在这个时间里,维斯塔斯公司发现了还未萌芽的中国风电市场。

毫无疑问,如果能够在中国站稳脚跟,获利将是无法估计的。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对于风电的需求只会多不会少,而抢先占据中国市场,此时正是最好的时机。

1986年,刚刚恢复元气的维斯塔斯公司,向中国出口了三台风电机组,从此打开了自己的话语权。

三台核心技术来自于丹麦的风机,从此站在了山东的土地上。

1989年10月,来自丹麦bonus公司的13台机组和wincon公司的一台机组,站在了新疆的达坂城。

这些机组的到来,为国内的科研人员带来了希望。

他们不怕技术空白,一切都可以从头学,但只怕“无米之炊”。

看着杂志中提到的风轮叶片、电机、轮毂和齿轮箱成了在眼前的实物,不用再隔着图片研究,这让我国科研人员看到了中国发展风能的可能。

1990年,山东工业大学和大华机械厂,参照国外风机,成功研制出了55KW风电机组,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开了局面。

而此时的国外企业,依旧沉侵在占据了中国风电市场的喜悦中。

当时的风机,一旦出了故障,就需要联络国外的工程师。

而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还没有互联网,只是询问一个小故障,一来一回就半个多月过去了。

而风机的保修期也很短,只有一年,免费的售后服务也只有一次,之后在遇到故障,就需要向丹麦专家咨询。

每次咨询都需要付出高昂的专家咨询费,而等到能够解决这个故障,也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

每一次风机的停摆故障,都让当时的风电场的员工们心急如焚,要知道,这几台风机本就价格昂贵,停摆一天,都是巨大的损耗。

但这就是技术被“卡脖子”的代价,只能听由对方的安排,接受对方给出的售后条件。

为了发展好国内的风电技术,不再被丹麦夺走话语权,当时的风电领域兵分两路。

第一路,前往国外的风电设备企业中交流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与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学习沟通,以能够为自我研制提供技术知识作为标准,将风电设备的原理吃透、吃准,做到全部精通。

另一路,则将维修中拆下来的风机零件进行研究,先从小零件开始模仿制造,一步步降低进口零件的成本。

当时的达坂城风电场场长武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场长,他身先士卒,带领员工一步步将零件的制造过程挖出来。

在1992年到1995年,新疆风电发电总厂研制出了合格的风机零部件,并且通过了安装在国外机组上运行的考验。

至此,中国风电,终于有了自己生产的零部件!


有了技术,更需要政策

自1995年生产出自己的零部件后,一往无前的科研者们,便将目标转向了更大的计划,那就是造出600千瓦的国产风机。

1996年,原国家计委推出了“乘风计划”、“国债风电项目”等等,风电市场形式可谓是一片大好。

而接下这个目标的,便是新疆发电总厂,即金风科技的前身。

2001年,金风科技正式宣布,在河北某风电场并网发电,而这台风机的诞生,标志着外资企业在中国风电市场的几十年垄断史已经打破。

但此时的外资企业背靠雄厚的财富基础和最前沿的科技基础,他们并未将这颗小火苗放在心上。

发展风电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非常高的投资代价,而风电项目是个投资时间长,回收资金慢的项目。

而当时的中国企业们,显然并不能经得起投资风电场的频繁消耗,更不能改变他们在中国风电市场的话语权。

即使当时的中国政府制定了一项项关于风电上网的电价,以及有利于大型风电场建设的项目,并且将对于风电机的国产率首次提到了政策中,即要求国产率不低于50%。

这样的政策支持下,到了2004年,风电行业中以金风科技为例,以新增装机容量4万kW成为了市场占有率的第三。

但即使如此,排在前两名的西班牙和丹麦企业,依旧以不小的装机容量占领了国内近一半的风电市场。

但很快,东风吹到了风电市场。

2005年年初,由于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石油煤炭等资源,使国内爆发了酸雨和空气污染问题。

这让我们的各个行业都开始将环境与自身发展关联起来,不再只埋头完成任务,而更多地开始关注头顶的天空。

在全民对于环境关注日益加深下,第十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在律法中明确规定了风场中的设备国产化的要求。

发改委与电监委在此项法律的基础上,配套发布了12个细则,其中对于风电行业的补贴落到了实处。

如果说,《可再生能源法》让风电行业迎来了春风,那么这些配套细则,则是让风电行业又遇到了甘霖。

而正是有了这些政策的推动,让本就对于风电行业持观望态度的国内投资者们有了信心。

以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五个发电集团,纷纷以高调姿态进入风电行业,并带了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问题。

在政策的支持下,原本一片空白的风电行业有了人、有了技术、更有了钱。

没有了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外资企业,在面对我国势头强劲的风电行业,几乎是一点点被夺回了主动权。

国产的风机公司早已研发出了以兆为单位的风机机组,而此时的外资公司依旧停留在几百千瓦的水平;

而当中国企业早已对风机制造维修烂熟于心,并将优质售后作为配套服务时,外资公司依旧坚持自己的高价服务;

更别说自1990年至2009年,国内发改委一直在探索适合风电行业的电价标准,一步步从审批电价成长为了标杆电价阶段,促进了风电的稳步、有序发展。

2011年,一向制霸中国风电的丹麦维斯塔斯市场占有率首次跌出前五名,而公司也因为亏损,面临巨额钱款,出现了被迫裁员的局面。

而到了2013年,笼罩在中国风电多年的阴影正式驱散,这个早在1989年以高姿态用3台风机打开国门的维斯塔斯,市场占有率排在了十名之后,更面临破产的危机。

老一辈科研者们的心愿正式达成,中国人一步步夺回了自己的风电行业。


风云搅动下,风电行业遇到了发展的通病

当一个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出现了一家家同类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可避免会打起“低价战”。

而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风电行业。

2006年,风电行业出现了一家新的公司,华锐风电。这家新生的企业一经成立,便以强势的姿态分割风电市场。

这其中,与低价脱不开关系。

当时的几大风电王牌公司,都被华锐风电的大胃口影响到了。

华锐风电的策略也很简单,你能提出一百元成本,那么我就能提出来八十元甚至于七十元的成本。

而这样的成本差距,放在风电行业,则是一笔异常可观的数字。

两方相较下,华锐风电几乎席卷了整个市场。

但低价格背后的低质量问题,也很快显现出来。

2010年,辽宁某地区的华锐风机,居然在没有外力影响的情况下,直接倒塌。

而在华锐的带动下,许多风机企业也将缩短工期作为法宝,导致风机使用年限缩短近一倍。

而这些数字,则都被隐藏在了高速高效的口号背后。

老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华锐风电因为铺设风机面积大,但是质量和维修迟迟跟不上,最终作茧自缚,上亿资产蒸发,直接破产。

而此时的中国王牌风电企业,则将风电的发展注重到了技术和风机使用成本上来,而这一举措,除了降低本国的风电度电成本,更能直接打开国际市场。

2020年,外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然爆跌至4%。

没两年,德国西门子与西班牙风电行业大佬歌美飒所合并的西门子歌美飒,宣布退出在在中国的陆上业务。

而这个企业,原本被称为全球第三大风电巨头。

这样的反差,中间夹杂了多少中国风电行业的血泪史,犹未可知。

在西门子歌美飒退出市场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是中国制造商的市场”。

而这句话,便是对于前仆后继的科研人的总结之一,便是主宰自己的国内市场,在科技上站起来。

回望几十年的风电发展史,不论是早期的黑暗中前行,还是在夹缝中求发展,风电行业如今的独步世界,都与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分不开。

而风电企业的发展更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上面能投射出各行各业的发展壮大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推动海上风电发展 华泰证券资管落地全国首单蓝色ABS
阅读下文 >> 华锐风电再获技术殊荣,助力风电行业从量变到质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news/show.php?itemid=67479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