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华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科技部原副部长、
国务院原参事
绿色发展是今后世界发展的大方向,全球对此已形成共识。以欧盟为例,继2019年12月公布“欧洲绿色协议”之后,2020年年初又公布绿色协议投资计划:总投资规模预计为1万亿欧元,将在未来10年内陆续实施,以帮助欧盟国家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无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还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科技水平的提高。没有技术突破,特别是没有核心技术、颠覆式技术的突破,没有标准水平的提升,就不可能满足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要求。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社会对能源需求仍然旺盛。尽管如此,中国依然坚持绿色发展,走生态文明的道路,进行全国范围的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付出艰苦努力的重要任务。
如今,中国产业转型发展明显加快,特别是互联网经济、高新科技、新能源等绿色产业迅速成长。需要强调的是,绿色发展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转型,有阵痛,也有机会,绿色要素、产品、产业链等方面的潜力值得期待。
中国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产生于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这四个领域,而且大多离不开制冷、供热技术和设备。据测算,全球制冷设备用电量占全球用电总量的10%左右。《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北方地区供暖总面积为211亿平方米。其中,城镇供暖面积为141亿平方米,农村供暖面积为70亿平方米;清洁供暖面积为116亿平方米,清洁供暖率为55%。可见制冷、供热技术的进步对于节能提质增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0年,中国家庭拥有空调和冰箱的比例不足30%;现在空调和冰箱几乎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家庭的必备生活品。清洁供热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兴的万亿级产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已经吸引了清洁供热企业、产品设备生产商、节能环保服务公司、工程设计公司、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产业链相关的6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与。
每一项制冷、供热技术的进步,应用到中国如此大的市场上,都会带来巨大的节能效益。目前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发达国家企业端和居民端的比例是3∶7;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爬坡阶段,企业端和居民端的比例是7∶3,今后居民端的占比还会增加。但中国不会照搬发达国家高耗能模式,而会采用绿色生态模式,推动绿色产品应用,应对绿色制冷和清洁供热挑战。为此,应统筹规划,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熟经验和商业模式,重点关注颠覆式技术,优选技术路线,实现绿色制冷、清洁供热的技术进步 ,努力形成健康可持续的产业体系,从而助力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落地以及全人类福祉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