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春风里
“十一五”时期,随着2006年我国《可再生新能源法》的颁布和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出台,风电迎来了发展利好,在这一背景下,华锐风电应运而生。在2005年底刚刚成立不久,华锐风电就作为行业最大的黑马,备受业界瞩目。
2006年,华锐风电第一家引进国际先进的兆瓦级技术,开发出可适应全球各种风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的1.5MW系列化风电机组,并打造成完善的兆瓦级风电机组国产化配套产业链,一改中国没有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境况,也打开了华锐风电在陆上风电领域的市场。
2008年,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生产的3MW海上风电机组在华锐风电下线,华锐风电3MW风电机组成为亚洲首座海上风电场、我国首个国家海上示范工程——上海东海大桥102MW风电项目的唯一被采用机型。此后,华锐风电分别于2010和2011年自主生产出国内首台5MW、6MW风电机组,并于2011年国家首轮100万千瓦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中成功中标60万千瓦(滨海项目和射阳项目),成就了华锐风电在海上风电领域的先行者地位。

寒风中的坚守
风的不稳定性是风电领域要面对的永恒问题:风力过大有可能摧毁风机,风力过小无法产生电力,风力的频繁变动则导致并网难、影响发电效率。除了自然之风的驾驭能力,风电从业者还要学会应对市场风向、政策之风。2011年到2012年底期间,刚刚兴起的中国风电行业,在大步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事故频发、市场秩序混乱、产能过剩等乱象,因此政府紧急出手,严控新增装机容量,风电行业发展减速。于此同时,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也让这个初生的行业雪上加霜。
作为风电整机制造领军者的华锐风电也压力重重。在陆上风电领域,华锐风电面临着激烈的价格战竞争,企业利润大幅收缩;在海上,国家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因政策、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迟迟无法推进,华锐风电花费大量精力建立的海上生产基地因而搁置生产;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国际背景下,华锐风电在国际市场的布局也大幅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