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风机大型化日益凸显,直驱双馈同台竞技我国风电机组从2005年开始步入“兆瓦级时代”,当年仅占新增装机容量的21.5%;2009年兆瓦级风机成为市场主流,占到当年新增装机容量的86.86%;2010年2.5兆瓦及以上风机成为行业重点发展产品,同年8月上海电气3.6兆瓦海上风机并网发电、10月华锐风电和湘电股份分别宣布5兆瓦海上风机下线;据悉,“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3-5兆瓦级陆地风机和5-10兆瓦级海上风机。
在技术路径的选择上,直驱与双馈各有利弊。随着对风力发电机组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直驱式风机设计正在不断增加。由于风机单机容量提高,为应对极限载荷和疲劳载荷的挑战,新的直驱变速变桨技术正在逐步成为兆瓦级风机的主流技术,直驱风电机组的市场份额也在迅速扩大。尽管直驱风机可靠性高,运行稳定,但也存在单机结构体积和重量大、技术要求高、运输和安装较困难等问题,同时成本比需要3级齿轮箱驱动的机组高出约30%。目前,已经有企业开始研发介于直驱式风机和双馈式风机之间的半直驱风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风机还将处于直驱式风机与双馈式风机同台竞技的格局。
4、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004年,我国风电整机制造厂商只有6家。截至2010年底,作为全球最大的风电整机生产国,我国已有100多家整机商,有样机下线的就有近9 0家。此外,还有风电设备零部件制造企业上百家,叶片生产厂50余家,塔架制造厂100余家。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风电产业,风电装备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风电设备生产企业正面临新的行业洗牌。
5、风电整机价格持续下降,企业利润严重缩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之间展开了残酷的价格战。自2008年开始,我国风电机组的市场售价开始持续下滑。最典型的例子是1.5兆瓦风机的单价,已从2008年初的6500元/千瓦下降到了目前3800元/千瓦的水平。
整机价格的快速下降战严重削弱了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利润,前两年高歌猛进的风电设备企业发展速度在2010年忽然放缓。以湘电股份为例,其2009年上半年财报业绩增长达300%,而2010年上半年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仅增长50%以上。
6、零部件制造业已基本形成体系,部分关键配套仍需增强实力
目前我国风电零部件制造业逐步成熟,已形成涵盖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变桨偏航系统、轮毂、塔架等主要零部件的生产体系。但部分关键配套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如控制系统、风电轴承产品等,相关研发和制造实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7、安全事故频发,质量成为隐患
2010年,几起恶性的风电事故给近年突飞猛进的风电发展敲响了警钟,风电设备的质量问题显现出来。在我国风电机组关键设计技术依然依托欧美,风电机组的检测认证体系还不健全,风电场缺乏长期运营维护的经验之下,中国风机质量大考已经开始。
2010年1月24日东汽风机倒塌,被视为2010年第一起风机事故。随后,华锐等品牌风机倒塌事故不断出现,国内前列的整机制造企业几乎无一幸免。风机质量出现的问题还包括风机叶片、主轴断裂,电机着火,齿轮箱损坏,控制失灵以及飞车等。
一般而言,风机在投入运行5年以后才进入对整机和零部件质量的真正考验期,而我国大部分风机都是最近两三年安装的,因此,未来几年将成为考验中国风机装备质量的关键时期。
二、我国风电行业未来发展展望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风电企业已由先前的盲目追“风”变得更加理性。展望未来,在新兴能源盛行全球、我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风电产业将由快速发展转为健康发展。
1、装机容量保持平稳增长
按照我国风电产业目前的发展速度,在继2009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跃升全球第一之后,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即将超过美国,占据世界首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市场和风能设备制造中心。预计未来1 0年我国每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仍可保持在1500万千瓦-2000万千瓦左右。
2、海上风电仍将受宠
尽管海上风电受到开发技术难度大、投资成本高等因素限制,但是凭借其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不受土地限制、年利用小时长、风速高、风资源持续稳定、机组发电量高、视觉及噪音影响少等优势仍将继续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其在技术、材料等方面势必面临很多挑战。
3、风机大型化趋势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