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颇的逻辑:无视中国新能源产业对全球新能源发展的贡献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外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全球设备供应链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秦海岩说。
以风电为例,风电机组是一种集成的大型机电设备,包含了数量众多的零部件,有一大部分附加值高的关键零部件中国企业无法生产或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2009年,中国风电设备供应链零部件环节市场规模达到828亿元人民币,其中仍需依赖使用外资企业零部件部分的价值就达172亿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21%。其中包括很多美国企业,如铁姆肯、美国超导、爱默生、穆格等。
“但是,报告无视中国新能源产业对全球新能源发展的贡献,却认为外国新能源企业相对于中国企业的竞争劣势是中国莫须有的歧视政策造成的。”秦海岩指出。
秦海岩说,在历次风电特许权项目开发权招标和机组招标项目中,外国制造商多以不同形式有所参与,并获得了一些项目的中标资格。中国从未有对外国新能源企业的歧视政策。
近几年,随着中国风电机组制造技术的发展,中国本土企业迅速崛起,国外供应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逐渐发生深刻变化。“相比中国风电设备供应商,国外企业在价格、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投标策略上存在明显劣势。”从事新能源工作的陶刚说。“永远以卖方市场的姿态和暴利的心理去投标,外国风电设备供应商当然不能中标。”
以2009年内蒙古/河北百万千瓦风电基地机组设备招标为例,国外风电机组的单位千瓦造价基本都在6800元至7600元左右,而国内风电机组的单位千瓦造价约为5300元至5500元。
针对报告颇为不解的中国新能源产品的价格优势,陶刚指出,大规模生产、人力成本、技术升级是中国新能源产品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以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降低新能源产品的成本,是中国对世界新能源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