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企业扩张,一面却是随之而来的产能过剩,去年由发改委等多部门出台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要求各部门针对建设倾向,采取措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其实产能过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施建龙向记者分析:全球风力发电平均占到5%以上,有些国家像西班牙要达到20%,中国才1%刚刚出头,发展空间巨大,关键是我们的产能已经超过了电网的发展进度。
“有能力建风力发电场的地方没有足够的风力资源条件,而有风力条件的地方却没有电网输送能力。”施建龙说,目前中国风力发电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而产能过剩导致一些小型的风电机生产企业退市和被并购,“江西和福建有大量企业被淘汰了。而生产小型民用机电组的企业,则把风电机卖往内蒙古等地,开拓风电的民用市场。大的风电企业则越来越大,在浙江主要是三家,而剩下的则是小型风电机的生产厂家,最终形成了两级分化。”
上市、投资发电站
进入国际市场
“浙江适合风力发电的场地主要在海边或者山上,建得比较早的是台州的括仓山发电站,苍南的鹤顶山,温岭的东海塘等等,但大部分都是国外的技术。”运达风电最早为这些风力发电场的扩容提供发电机,打开本地市场,“大陈岛上就有50台是我们的产品”。
而面对这几年民营资本纷纷参与风电机市场的激烈竞争,运达风电则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我们的路子是,依靠40年的科研积累,开发更高级别的风电机产品。”叶杭冶说,运达风电主要推出风电产品定制,根据风电场的环境条件来制造适合当地情况的风力发电机,而不是只单调地生产统一规格的产品。
“风力发电在国外的市场很大,但是像德国等国家在认证和专利方面的要求很高,而中国的风力发电生产要达到国际化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在海外投资的经验也不够。”施建龙告诉记者,运达的策略是逐渐向东南亚和南美洲国家开拓。
另外,一项计划正在酝酿:上市。“融资成功的话,将参股一些风力发电场,销售产品这样一条路很可能在竞争中越走越窄,所以通过投资风力发电来实现盈利模式多样化。”
叶杭冶分析,目前在北方建造风力发电场的投资在每千瓦7000元左右,在浙江要达到每千瓦8000元,如果是建在海面上投资成本将达到每千瓦2万元。“一个中小型十万千瓦规模的风力发电场,在浙江海边建造需要大概20亿元投资成本,国家给出的补贴收购价是每度一元,即使是这样,也要15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
“民营资本进入发电站投资,用参股的形式比较实际,毕竟这是一项长期且目前回报率不高的产业。”运达表示明年在云南和宁夏等地将有自己投资的风电站开始运行。
而华仪电气也正积极迈向国际市场,今年上半年三台1.5兆瓦的机电组卖给了智利和白俄罗斯,企业负责人透露,公司还与德国一家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准备引进德国的技术合作研发适应市场且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作者:徐秀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