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按你们的测算,到2020年,15%的非化石能源中,各种能源各占多大比例?
李俊峰:现在国家没有明确的说法,至于说,具体各种能源能占多大比例,现在还不清楚。作为学者,我希望的比例是,水能占到7%-8%,核电占到3%-4%,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3%-5%。这就要求核电、风电和太阳能的发展都很快,比如核电要超过7000万千瓦、风电要超过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要达到2000万千瓦。
“产能过剩”让市场解决
《21世纪》:风能和太阳能行业存在产能过剩?
李俊峰:过剩是真实在存在的,过剩本身,我觉得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看待过剩。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靠政府调控去解决,而只能依靠市场去克服。
回顾我们的煤、汽车和钢铁行业,都爆出过“过剩”问题,但大都是阶段性的过剩,这些行业的生产,并没有因为“过剩”而停下来。
去年下半年,十部委出台抑制产能过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文件时,指出多晶硅和风电装备产能过剩,但是2010年多晶硅仍供不应求,进口量估计要超过2万吨,风电市场需要从2008年的630万千瓦增加到2009年1400万千瓦,产量翻了一番。试想按照文件控制,2009年多晶硅、风电装备都停止扩张,2010年势必造成更大的缺口。
如果真的出现过剩,既不是中央的文件,也不是媒体的报道能左右的,还得依靠市场自身去解决。如果没有市场需求,产能就会萎缩。这种阶段性过剩不需要国家干预,市场行为国家也干预不了。
最好的办法是国家发布行业预警信息,让企业自己选择。要相信我们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在内,大家都是希望稳定的、持续的和健康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期望企业都是一个模式发展,都按照计划发展,那就又回到计划经济的年代了。
《21世纪》:你曾经提出,节能减排不仅是攻坚战,而且是持久战。如何看待排污权交易在其中的作用?
李俊峰:排污权交易推行了这么久,没能大规模开展,这并不是说这种形式不好,而是因为没有市场环境。没有市场环境,哪里来的交易?
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节能减排来说,不必过于迷信行政手段的神速效力,更应该从长远考虑,如何去用市场化这种高效的手段去推动,要双管齐下。
“只有50万千瓦风电尚未并网”
《21世纪》:根据中国电力联合会披露的数据,2009年新增风机有24%未实现并网。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哪些原因?
李俊峰:我认为,风电并网难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国家的发展规划和实际发展速度脱节。比方说2007年公布的风电发展规划,到2010年只有500万千瓦,2008年公布的规划到2010年只有1000万千瓦,实际上我们2009年就完成了2500万千瓦。由于国家规划的速度落后于实际发展的情况,这大大影响了电网建设,电网建设的滞后势必影响风电的上网。
第二是机制问题。电网也是企业,提高电网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是行政的约束,另一方面是经济激励政策,电网企业在吸纳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时也需要有经济利益,至少是不亏损。
在技术上,我认为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即便有困难,电网也是可以解决,只要利益得到保证,技术问题是可以解决的。1亿千瓦的风电装机真有困难吗?我看未必。其实电网企业已经认可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5亿千瓦这样目标了,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得更好一些。
《21世纪》:那么,你认为风电上网难是真命题吗?
李俊峰: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之所以会争论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因为有三组数据没有分辨清楚。
以2009年风能发电的情况为例:吊装完成的是2580万千瓦,已经联网的,也就是说称的建设容量是2200万千瓦,成功开始商业运营的是1790万千瓦。吊装的数据是按照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数据,建设容量是按照开发商认可的数据,商业化运行是按照电网的统计。从开始吊装到用户认可,从开始并网调试到商业化运行都有一个过渡期。
其中,风电设备吊装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月,但是从并网调试到商业化并网时间有长有短,短的1-2个月,长的话要半年。特殊情况下,如内蒙有一个项目,花了1年半才完成。从2580万千瓦到2200万千瓦,吊装了还没上网,有300多万比较正常;上网调试了,有400多万千瓦还没调试成功,也比较正常。
如果不了解情况,直接看从2580万千瓦到1790万千瓦,有近800万的差值。流传甚广的“有1/3的电在晒太阳无法并网”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这是误会。
其实,真正存在问题的是一小部分,从全国范围来看,大约有50万千瓦由于送出设施不到位,尚无法并网。所以,风电上网难并没有那么严重,我个人认为,吊装容量、建设容量和商业化并网三个数据的差别是合理的、正常的,无须大惊小怪。
现在的问题不是去责怪谁,而是大家坐下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风电碰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落实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的全额收购、可再生能发电电量的问题。2009年出现了大面积的弃风现象,这里有负荷需求,也有利益分配的问题。
《21世纪》:你认为,我们应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光伏电价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