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产品创新人士和上交所产品研发部门人士都表示,所里没有进行相关课题和金融产品的研究。
本报电话采访了多家大型基金公司产品设计部总监,包括南方、鹏华、易方达、富国等基金公司都表示还没有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
富国基金人士表示,我们可能会考虑设计一只以投资低碳上市公司为主题的基金,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设计对国内基金公司来说还比较前瞻。
港交所衍生产品市场部总监黄柏中表示,现时市场做法是透过场外市场双边交易,向外国投资者出售核证减排,且按欧洲市价折让出售,由于市场并不透明,令项目持有人议价能力不高,而港交所则可以提供更透明的平台,透过结算所交易以减少整体对手风险。
国际上似乎对碳交易前景也有犹豫,自由市场的理念还在为碳交易敲鼓助威,但是一些非政府组织甚至政府机构已然承认失利。英国独立政府顾问机构气候变化委员会就对此表示悲观,“我们不确定‘欧盟排放交易计划’可以为交易市场减排吸引低碳投资”,并建议回归传统的法规管治办法。
不过,陈硕依然坚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会出现一批碳交易的标准,他甚至将个人自愿性减排市场也涵盖在内。
“只要有目标,它就会出现指标,制定了标准,有了指标和标准就可以交易。”陈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