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明阳风电集团与世界顶级风能重点实验室——丹麦里索(Risoe)风能实验室在丹麦Roskilde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展开战略性合作,在风能开发与优化、风资源利用、风光互补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姜谦指出,目前我国风机制造商多数采取购买国外风机公司生产许可证的方式,但许可证仅是张总装图,零部件还是需要自己研发,国内企业的制造水平使得国产零件跟欧洲零件有很大差距,设备整体性能很受影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只能重新设计总装图,这又需要一大笔钱。
而与欧洲的设计公司联合设计风电设备,是目前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早在2006年明阳集团与德国Aerodyn公司合作,但是知识产权是属于明阳风电。在2007年样机制造完成之后,明阳风电该产品还获得了德国的认证。
姜谦指出,从长远来看,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突破技术瓶颈当然是一大趋势,但在自身实力不够,条件不成熟之时,选择与欧洲的设计公司联合设计,并取得知识产权应该是一条捷径。
提高门槛是必然之举
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中国风电整机制造厂商截至2009年3月已经达到67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27家、民营23家、合资8家、外资9家。另外,风叶生产企业50多家,塔筒生产企业则有近100家。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新的产业中,中国企业的思维模式还是规模制胜,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模式。
而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企业涌入,关键在于产业的进入门槛太低。目前国内的风电企业只要购买生产许可证和零部件,很快就可以生产出产品,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却得不到保障,维修频率大大高于进口风机维修的频率。尤其是齿轮箱、主轴、液压缸等电机元件的损坏问题比较严重。
相比来看,欧洲风电设备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电机组整机和零部件技术标准,以及涵盖设计评估、质量管理体系评估、制造监督和样机试验等环节的认证体系。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把相对稳定机型和频谱、避免机型出现混乱、增加零部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发电成本作为重要目标。
姜谦认为,进入门槛太低是国内风电设备产业出现过剩产能的重要原因,而国务院此次的调整目标也是直指这部分产能。唯有提高进入门槛,才能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联姻资源重地是大势所趋
8月21日,湘电集团与甘肃省直相关部门、部分市政府、相关企业司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和共谋发展的原则,签署了战略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