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聊市场 >行业分析 > 技术致胜?联姻突围?市场聚焦?在华外资风机巨头急谋转型

技术致胜?联姻突围?市场聚焦?在华外资风机巨头急谋转型

2015-03-30 来源:中国能源报 浏览数:376

  中国风机制造商的壮大和本土风机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曾经风光无限的外资风机制造商处境更加窘迫。
  中国风能协会日前发布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新增风电出厂吊装容量2335.05万千瓦,较2013年增长45.1%,其中金风科技、联合动力、明阳风电、远景能源、湘电风能、上海电气、东 方电气、中船重工八家企业的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73%,而风电巨头维斯塔斯、GE、歌美飒分别只新增了26.2万千瓦、9.12万千瓦、6.17万千瓦,仅占总装机容量的1.1%、0.39%、0.26%。
  回望2004年,外资风机制造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占比高达75%,而今,它们面临的已是“剧烈下滑”以及“被边缘化”的事实。耐人寻味的是,其“窘境”却只限于中国。国际风能研究机构MAKE日前公布的《2014年全球整机商市场份额分析》显示,2014年,外国整机商力压势头强劲的中国整机商,在全球整机商排名中名列前茅,其中西门子、GE、维斯塔斯位列全球前三。
  或许,外资风机制造商只在中国“水土不服”?
  外资风机制造商的衰败早已经有迹可循。中国风电市场的急剧扩张并未给其带来机遇,反之,2012年,外资风机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跌至10%,当年最能证明外资风机制造商式微的例子就是亚洲最大的风机制造商苏司兰退出中国市场。
  “高价格、对市场反应不灵敏是外资风机市场份额下降的根本原因。”中国风能协会一位专家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就价格而言,目前同一型号的风机中国产品比外国产品便宜了10%以上。外资品牌为何坚守固定价格?一位外资风机制造商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企业内部有一套全球定价策略,风机在华定价要考虑品牌、利润、供应商运输成本等,中国区管理层不能直接决定降价。”
  更大的问题是外资风机制造商对市场的反应迟缓。
  在很多中国风电开发商看来,虽然外资风机制造商有着质量和技术的优势,但却“过于自信”。当中国风力发电市场日趋成熟,机组大型化、机组特色化成为发展方向时,外资却固守其原有的机型,不愿将其大容量机组和技术推向中国市场。当回头准备再去参与大风机与特色风机竞争时,才发现市场已被瓜分殆尽。
  “我们需要且喜欢差异化的机型,当风电大规模发展,我们有高海拔、低温型、防风沙、防台风等特殊要求时,外资并不能像本土企业那样灵活地按需订制。”一家国字头风电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国外设备制造企业的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慢,风机出了故障,国内企业通常第二天就能赶到,甚至连夜检修,但外资企业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旦维修不及时或者故障部件更换不及时,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发电损失。”
  维斯塔斯中国区总裁博飞亦表示,外资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有着不同的原因。“维斯塔斯的主要产品是针对高速和中速风区,但中国装机比任何国家都要快,特别是低风速和超低风速风机。所以我们现在的产品从高、中风速到低、超低风速都必须进一步拓展。”
  以苏司兰为代表的一批外资风机制造商撤离了,而像维斯塔斯、GE、西门子等风电巨头却明确表示“不会撤离中国市场。”
  “中国对GE来讲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没有之一。”GE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明确表示。
  面对颓势,外资企业选择的“自我救赎”道路并不相同:一种是奉行本土化战略,比如西门子、GE等风电设备企业与中国的机械设备制造商成立合资企业;另一种则是大幅修正其中国战略,如维斯塔斯开始缩减制造资产,注重风场运维服务,歌美飒注重中国开发商需求,着眼特色风机等。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一带一路”战略揭开面纱,风电输送实现互联网+
阅读下文 >> 风电连线“互联网+” 迎来变革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market/show.php?itemid=28506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