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方风力发电网>聊市场 >行业分析 > 中国特高压标准已成国际标准 国网何以成为领跑者

中国特高压标准已成国际标准 国网何以成为领跑者

2014-03-03 来源:中国风电材料设备网 浏览数:2565

  王益民回忆,差不多从10年前开始到现在,只要我们立一个科研课题,就会有一个洋品牌被“赶”出中国,“基本上都是这个路线”。
  比如,原来我们的调度自动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四大网全是进口设备;国家下大力气组织两大电科院自主研发出国产调度系统,形成了国产自动化设备的一统天下。直流控制保护更典型,10年前,国网投资一个亿立项开展直流换流站控制保护研究,南瑞继保的自主产品一做出来,“老外的价格一下子跳水到二分之一、三分之一”。
  像这样“洋品牌价格跳水”的例子,近年来在国内电工装备市场上层出不穷。这使得国内输变电装备制造业从过去的“仰人鼻息”,到现在的“舍我其谁”,数年内迅速崛起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声名赫赫、具备相当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群。
  而在国际市场上,“领跑”地位的影响力尤为彰显。
  巴西美丽山水电送出工程决策,最初考虑了包括直流、交流及一种“半波输电”的技术路线,加上各种不同的电压等级,共有13种输电方式。2010年起,国网多次和巴西业界、政府部门互动,最终 “从13种方案变成了国网提出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的方案”。互动成功的背后,是当年国网建成投运的向家坝-上海(向上)工程,在国际上树立了单位容量造价低、损耗低、运行可靠的范例。
  影响力的另一有力体现,是国网已获20项国际标准主导制定权,中国特高压标准电压已成国际标准。
  逼出来的“手术”
  “这都是逼出来的”,当被问到对国网近年来创新资源整合的看法,国网科技部(智能电网部)主任王宏志坦言。
  王益民则用“动手术”来形容创新模式和创新架构的解构和重组。比如,创新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说的比较多的叫“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但实际上你不能失败——一个项目,5亿、10亿、几十亿的投下去,反正宽容失败,就失败吧,这在传统架构下根本行不通,所以“必须动手术”。
  王宏志强调,特高压也好,智能电网也好,都是中国的国情需要,我们的资源禀赋和负荷中心的逆向分布,决定了我们一定要做这件事。而面对特高压领域那么多世界级难题,面对智能电网这样一个各种电网技术的集成,要在短时间内拿出成果,满足建设需要,原有的模式不得不作出改变。
  怎样变?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创新资源由条块分割向协同统一、分散粗放向集中精益方式转变。
  王宏志介绍,创新体系建设,打破公司原来的多级法人长链条管理结构,统筹协调科技资源和布局,基本建成分工明确、优势突出、业务协同的四大创新主体:直属科研单位、直属产业单位、省属科研单位、海外研发机构。
  王益民称之为“凯撒的归凯撒,人民的归人民”。比如直属科研单位中国电科院,原来近7000人的规模,是国网的一个创新核心。但也存在又想着做科研,又想着挣钱发票子,一心多用的弊端。现在把它重组,国网保证它的项目经费,专心做研究和技术支撑;产业集团,你就专心做市场,后面由研发单位提供创新成果。这样4000多人调到产业去,留下2000多人的精干团队。这几年,连续研发出被称为“争气阀”的直流换流阀等高水平成果,攻克了过电压、外绝缘和电磁环境等技术瓶颈,解决了特高压建设中的重大难题。
  而省属科研单位则集中体现了国网的集团优势。王益民介绍,比如山东、上海、湖南等省公司,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研发力量。面对智能电网这样的选题,尽管设备项下就150多项关键设备研制,但是分到每一个省,也就是几项,“他就可以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做好”。今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电网大范围冰冻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就是以湖南公司为主,发挥其特色科技力量的优秀成果。
  创新动力何在?

【延伸阅读】

标签:

阅读上文 >> 国内电动机保护器的使用状况
阅读下文 >> 叶片维护 叶片检测维修方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eastwp.net/market/show.php?itemid=19444&page=2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东方风力发电网

按分类浏览

点击排行

图文推荐

推荐聊市场